2018-04-27 09:0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史春波
4月25日下午,在青川县城的乔庄小学(又名青川县雅戈尔博爱小学)门口,我遇到了一名90后教师,她叫严洁。
这是我第二次来青川,带着沉重和好奇,寻访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浙江和青川,是两个有着特殊感情的地方。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一批批浙江人加入结对援建,双方情如亲人。
9年前,我曾来这里采访援建工作,记得那时满路都是泥泞,满眼都是工地。
现在的青川,几乎是全新的,泥泞变成了通途,工地变成了新房。
青川的十年,可以有各种解读,就让我们从年轻女孩严洁的故事开始。
不灭的记忆
站在学校门口,在地震中死里逃生的严洁,穿着牛仔裤、T恤、球鞋,是个阳光的女孩。
她24岁。去年,她成为一名科学老师。她的工作单位乔庄小学,是青川县城最好的小学。
学校门口写着:乔庄雅戈尔博爱小学。显然,这是宁波指挥部援建的,投资3000多万元,2010年3月建成。看起来,气派、美观、结实。
在开车十分钟后,我又专门去看了老的校址,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空地,只有一幢正在拆迁的教师宿舍。
十年前,地震发生时,严洁还只是一名初中生。那天下午,她准备去学校,正从家里走下楼梯,突然,地动山摇。
这个时候,青川的大多数干部正在礼堂里开会;
这个时候,一名县政府年轻干部在举办婚礼;一名干部去拿网购的图书,很快她开始在街上疯了似地寻找女儿;
这个时候,学生们有的在家午睡,有的在排练六一的节目,乡下一所小学的校长王忠理准备去教室;
……
地震发生了,严洁赶紧向外面跑,她的后面还跟着一对老两口,是邻居。老奶奶喊着她的名字,叫她快跑。
然后,围墙塌了,等她跑到路边时,回头看了一眼,老奶奶被压在了围墙下。
这个时候,她才发现自己有眼泪涌出。她说,在恐惧中,只有逃命的念头。
“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不会忘记的,这是永远也不会磨灭的,哪怕再过十年。”她这样说。
严洁的一名女同学也在一个倒塌的医院里遇难,“她特别漂亮。”
然后,一晃就是十年了。这十年里,严洁的生活变化很大。
她们家住进了新的小区,同样是浙江人援建的。她被送到过重庆学习,但还是回来了,在板房里完成了学业。
去年,她毕业了,回到老家,在乔庄小学做了一名科学老师。
老人的心愿
严洁终于去了一次地震遗址,就在前几天。这也是她的一个愿望。
离5月12日越来越近,严洁的爷爷奶奶突然说,要去地震遗址看看。
其实,这么多年来,严洁也一直想去,只有一次,她路过那里,远远地望着,一闪而过。
“突然觉得心里像被刺了一下”,她说。
严洁的爷爷奶奶快八十岁了,地震里,他们是抱着一个孙女从废墟里爬出来的。
对于这场地震,每代人都会有他的理解和记忆。地震发生后的几年,两位老人也想去看看,但余震不断不安全。十年了,他们的愿望特别强烈。
在前不久的一个周末,严洁带上了男朋友,妈妈和爷爷奶奶,一家人开车一个多小时,到达了位于东河口的博物馆和地震遗址公园。
在刻满遇难者名字的纪念墙上,严洁看到,爷爷奶奶一直在寻找名字,他们看了很久,想找到有没有自己认识的。但是,没有。
后来,她的奶奶甚至寻找有没有和她同姓的。“他们努力想找这场地震和他们有关联的,哪怕一个姓。”严洁说。
严洁给爷爷奶奶拍了一张照,这张一直留在她的手机里。
让她印象深刻的,东河口小学的一棵树,十几个学生,紧紧抱着这棵树,活了下来。
这棵树,就在遗址里,挺立着。
心底的感恩
严洁心里还一直记着一件事。
十年来,感恩和记忆相随,一直镌刻在青川人的内心。
严洁记得很清楚,地震发生后,大批的解放军战士支援青川,他们几个表姐妹就给战士们送鸡蛋。
他们还会在鸡蛋上画上各种图案,有时还会留下联系方式,希望以后能联系上恩人。
这是严洁的表姐想到的主意,那时,她在读高中。
“不知道送了多少个,后来还真的有解放军战士联系上过”,严洁说,这是他们发自心底的感谢。
其实,在现在的青川,这样的感恩到处可见。
围绕县城的乔庄河上,最显眼的一座桥,仿照的是丽水的廊桥,叫感恩桥,是感谢浙江人民的援建之恩;在县城几十米长的感恩墙上,刻着每一位参加援建的浙江人名字……
在学校里,严洁同样这样教孩子们,要懂得感恩。
走进这所学校,这种感恩的气氛特别浓,孩子们有礼貌而质朴。
青川的十年巨变,未曾改变他们纯朴的心灵。
这是青川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