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遇伯乐犹如明珠暗投
------品《三国演义》人物:吕布.陈宫
二五眼看世界
最近颇有兴趣地翻看起《三国演义》来,每次读都有受教心得,很多时候感慨书中好多人物的性格、经历和结局。乱世造英雄、乱世出人杰,东汉末年这座破败的历史舞台,走马灯似的为有雄心胆略的人,创造了展现自己本领的机会。成功的人自有他成就基业的道理,而失败的人却有着警示后人的重要意义。
陈宫、字公台,《三国演义》前期曹操刺*董卓未遂,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抓住。陈宫起初认为曹操有匡扶汉世的志愿,愿意弃官和他一起打拼一番事业。哪知曹操生性多疑,*了吕伯奢全家,并且发表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千古名言。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弃曹而去。又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
从直观感看陈宫这出“捉放曹”,表明这个人明理晓义、敢作敢为、负有正义感,毅然与“奸雄”曹操划清界限,是坦荡君子的所作所为。可投奔吕布实属不是明智之举,从为人、做事、成就等方面比较看曹操不比吕布强了多少倍。曹操胸怀大志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开始,一步步稳固打拼自己的地盘:战兖州、*吕布、灭袁术、收张绣、平袁绍统一北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师出有名征讨四方,吕布当年也曾在长安挟制过天子汉献帝,但自己都没有好好利用与之失之交臂。曹操礼贤下士属下谋士众多:郭嘉、荀彧、司马懿、贾诩、荀攸、程昱等,这些人不比陈宫智谋更厉害,还看不出曹操是“奸雄”却还要顶力追随?所以说陈宫投吕布不单是明珠暗投,也为自己悲催结局埋下隐患。陈宫在吕布身边时,难道没有好好分析吕布这个领导的巨大缺陷吗?吕布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绝非将才,贪酒好色、见利忘义、反复无信、不听忠言难成大事。此时的陈宫为什么不离吕布而去?笔者以为陈宫是胆怯别人笑话他,吕布此时已经失势他再离开,怕自己落个不忠不义的名声;另外他对曹操有复杂的心情,悔当初弃曹操而去,自己的一身才华无用武之地。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陈宫就过于迂腐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陪吕布这样的家伙,自己能落个什么好结局。
《三国演义》中出场的人物很多,笔者挑出这两个人物想诠释两个意境。一、作为领导者不具备统辖全局、高瞻远瞩的能力时,应该低姿态地听得进下属的劝谏之言,对的、有利于全局发展的可以吸收采纳,而为一已之私不纳良言的,失败的还是自己。这一点刘备就做得很好,刘备自出世以来,白手起家始终没有立锥之地,他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与关张赵云结拜,三过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才在篇幅过半时自己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所以说无论是治国、还是经营企业人才的利用是根本。
二、做下属的跟对人是关键,《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名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领导者不具备才干、也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下属盲目的追随,瞻前顾后的舍不得离开,结局可想而之。历史上的名将岳飞,就是典型的愚忠典范。赵构、秦桧想害死岳飞的心早已有之,岳飞能没有洞察吗?但岳飞却不能像韩世忠、张俊一般全身而退,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惨死风波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