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写作背景简短初一,观沧海作者及背景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1-31 21:14:4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准确朗读、背诵并默写《观沧海》,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小组合作,体会诗人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培养积极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4. 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5. 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表达的壮志豪情,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

6. 播放一段波涛汹涌的大海视频,同时播放激昂的背景音乐。

7. 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为大海写下动人诗篇。曹操,这位乱世英雄,也留下了一首描绘大海的壮丽诗篇《观沧海》。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感受曹操眼中的大海。

(二)背景介绍(3 分钟)

8.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归途中,他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心潮澎湃,写下《观沧海》。这次胜利巩固了他的后方,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基础,此时的曹操踌躇满志,这首诗也饱含着他的壮志豪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9.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播放轻柔古典音乐)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观”要读得沉稳有力,体现诗人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的豪迈。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何”字稍作强调,读出大海的浩渺之感。

10.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和节奏。

1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12.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

13. 全班齐读,读准节奏,初步感受诗歌韵律美。

(四)理解诗意(12 分钟)

14.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圈画出难以理解字词。

15.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指导。

16. 小组代表提出未解决疑难,全班共同探讨解决。

• 提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何理解?

• 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展现广阔胸怀和宏伟抱负。

17.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成果,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

• 重点字词:“临”(登上),“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若”(好像)。

• 重点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这大海中升起又落下;银河星光璀璨,好像在这大海里闪耀。

18. 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点评、补充和完善。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 分钟)

19.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哪些诗句描绘大海景象?这些景象有何特点?诗人借此表达怎样情感?

• 提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出怎样画面?

• 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大海辽阔壮观,山岛高耸屹立。

20. 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21. 教师总结:前六句描绘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想象,展现广阔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2. 结合背景,提问:此时曹操已取得北征乌桓胜利,他的这种豪情壮志对我们有何启示?

• 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实际,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

(六)艺术特色赏析(5 分钟)

23.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24.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25. 教师总结:借景抒情,先描绘大海壮丽景象,后借想象表达情感;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竦峙”是静景。

(七)思政教育(5 分钟)

26. 曹操在取得胜利后,仍胸怀壮志,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27. 引导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如学习中面对成绩不骄傲,树立远大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

(八)课堂小结(5 分钟)

28. 回顾诗歌内容,总结学习收获。

29. 鼓励学生学习曹操积极进取精神,树立远大理想。

(九)巩固练习(5 分钟)

30. 诗句填空:“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1. 选择题:下列对《观沧海》理解有误一项是( )

A. 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观海地点。

B.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C. 诗人借大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D. 本诗体现曹操壮阔胸襟和伟大抱负。

32. 简答题: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手法及作用。

(十)布置作业(5 分钟)

33. 背诵并默写《观沧海》。

34. 以“《观沧海》中的大海”为题,写一篇 200 字左右短文,描绘心中大海景象。

五、板书设计

中间主板书:

观沧海

曹操

写景: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动) (静) 波澜壮阔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抒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胸怀宽广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壮志豪情

左侧副板书:重点字词释义

右侧副板书:借景抒情、动静结合

六、课后反思

35. 成功之处: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学生较好掌握诗歌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意。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积极性,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6.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理解不够深刻,课堂练习时间有限,学生答题情况未充分反馈。

37. 改进措施:加强对表现手法的讲解和示例分析,合理安排时间,增加练习和反馈环节。

观沧海写作背景简短初一,观沧海作者及背景(1)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