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开幕式
从北京的“无与伦比”到东京的“史无前例”,作为奥运会的重要时刻,开幕式总是万众瞩目。这一刻,没有竞赛,只有流光溢彩的永恒瞬间。
奥运会开幕式堪称四年一度的全球“超级碗”,它是国家、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示的绝佳窗口。奥林匹克的宗旨,是要为全世界各种文化营造一个相互尊重、包容、欣赏和交流的舞台,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引发的热议表明:如何面向世界成功构建国家叙事,依然是人们要面对的一大挑战。
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帕帕约安努说,开幕式的主角不是运动员,而是举办国和她的国民。这是特殊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会被人过度解读。在大众眼里,奥运会开幕式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它寄托了国家认同、民族自豪和人类愿景,包含了硬科技,代表了软实力,好比那万众瞩目的巨环闪耀着国家、民族、历史、城市和文化的五色之光。
2004年8月13日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
美学:特征、流变和趋势
自从20世纪初顾拜旦创办现代奥运以来,奥运精神一直是所有仪式活动的生命、灵魂和核心。开幕式作为奥运会最盛大的典礼,肩负着两大功能:一是演绎和表达奥运精神,二是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把点火变成仪式后,开幕式和始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圣火传递传统一样,成为一种以圆形体育场为固定场地的节事活动范式:“五环”是符号,“圣火点燃和熄灭”是标志,“运动员入场和宣誓”是程式。符号、标志和程式本身都是没有情感的,赋予其意义才是美。
每一届开幕式,东道主都围绕这些程式化的环节,展开绞尽脑汁的创意大战。例如,仅仅一个圣火点燃,就几乎穷尽了人类的想象:1984年的洛杉矶,一个“太空人”凌空而降,点燃五环;1992年的巴塞罗那,西班牙残疾运动员拉弓引矢,一箭射中远处的火炬台,创造了难以复制的经典;1996年的亚特兰大,身患帕金森病的拳王阿里用颤抖的双手点燃火炬的那一瞬间,是奥运史上的一个感人画面;2000年的悉尼,澳大利亚短跑名将弗里曼站在水中央将圣火点燃,演绎了奥林匹克的“冰与火之歌”;2008年的北京,李宁在“鸟巢”上空,伴随着“祥云”卷轴的徐徐拉开,以空中漫步的方式点燃了圣火……圣火,在开幕式的语境中,不单纯是形式,它本身即是目的和内容,点火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行为,也隐喻了奥运会开幕式中一些最朴素的美学特征:可传递、可复制和可持续。
虽说是镣铐之舞,却也在脱茧而生。从20世纪末开始,奥运会见证了经济全球化的鼎盛和退潮,经历了从大国竞逐的“香饽饽”到过度商业化后的“烫手山芋”时世之变,面对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变化和新Z代崛起的种种挑战,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开幕式在表达“多样性统一”的同时,精准反映着时代、社会和思潮的变迁。
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烟火表演。
在笔者看来,近40年来的奥运会开幕式,从美学风格上说大致有三个阶段的呈现:第一阶段是1984年到1996年。洛杉矶、汉城(今首尔)、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的奥运会,是以“体育场”为核心的开幕式,即基本还是以体育场为框架策划内容,表演形式传统,制作风格比较典雅;第二阶段是2000年到2008年,悉尼、雅典和北京这三届奥运会,是以“多重空间”为核心的开幕式,即开始尝试打破体育场,追求大装置、大视觉和大制作,例如用“水”和“影”丰富表演空间,风格上凸显华丽;第三阶段是2012年到2021年,伦敦、里约和东京这三届奥运会,是以“舞台”为核心的开幕式,回归小制作,聚焦体育场的中心草坪,影像技术日益流行,表演风格松散,风格简约和强调绿色环保,开幕式分别做成了音乐节、狂欢节和歌舞祭。
不可否认,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分水岭,“鸟巢”开幕式的50分钟,在全球观众面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景观,不仅把体育场传统“人的表演”做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借用“卷轴”的显示屏,带来了影像技术的革命。它对开幕式制作理念的影响至今可见:超大团队的集体表演已不复再现,取而代之的是技术主义的盛行。三维动画技术、数字虚拟成像及大屏高清显示技术的普遍使用。
由繁至简,奥运会的开幕式开始归于平淡。这里有政治和经济的因素,有疫情的影响,更有创意本身的规律。从伦敦到东京,大致可以窥见未来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的一些趋势。例如,自觉运用最新数字影像技术表现创意;大多采用联合团队跨界合作;越来越推崇低碳环保的小制作理念;故事挖掘广泛融入本土元素。不管怎么说,人和技术始终是开幕式的看点和要素,前者构成故事,后者制造奇观。正如本届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1824架无人机表演的“夜空中最闪亮”的蓝色星球、“活动变人形”的50个奥运运动图标,带给人们的感动,既来自形式的恢宏,也来自创意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