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本系列笔记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2008年7月第3版《红楼梦》为读本。
本系列笔记中将此版本称作《红楼梦》通行本。
本伴读笔记供读者君在阅读《红楼梦》通行本时参考。
1.第一回第一段第一行所说的“作者”,未必就是指曹雪芹。
《红楼梦》一书原书名是《石头记》,一度传抄甚广,流传至今的抄本,比如列藏本、戚序本、庚辰校本等,书名都是《石头记》。大约是在程甲本出版之前不久,市面上才流行改称《红楼梦》。程甲本的正式书名是《绣像红楼梦》。
本回中有说到《金陵十二钗》的起源,亦斋主人梳理了一下,大概脉络是这样的:
第一,大荒山无稽崖下被弃用的大石头将下凡历劫的经历刻在石上,题名为《石头记》。这大概是最初始的本子了。
第二,空空道人路过时见到后,觉得有些意思,于是抄录后改名为《情僧录》,开始流传于世。
第三,东鲁孔梅溪很认可此书,觉得书名以《风月宝鉴》为妥。
这是空空道人的第一次传抄。
(按照第一百二十回的说法,这次传抄的影响力不大。空空道人第二次路过大荒山无稽崖,又抄了一次,经人指点,将抄本给了曹雪芹。)
第四,曹雪芹花了十年时间,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名为《金陵十二钗》。
这都是《红楼梦》通行本中第一回的正式内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俄罗斯圣彼得堡藏石头记》、《戚蓼生序本石头记》的内容均与此同。
2.作者所谓的“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指的是前半生一技无成、后半生衣食无着。他想借此告天下人的话,倒是和书中秦钟临终前告诫贾宝玉的话如出一辙。
3.大荒山无稽崖,听着名字就是远离人世、非常荒凉的所在,一僧一道两人云游到此,其目的是要带大石头去下凡历劫。
带大石头下凡是早就安排好的,一僧一道领受了将大石头带到警幻仙子处的任务。这两人为了便于控制避免麻烦,故意引得大石头自己开口求请,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完成任务。拙著《红楼梦细节导读》中《被忽悠的大石头》一文详细解说这一部分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4.明确写明“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而失落无考”,给读者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感觉。因此起名为红楼梦倒也恰当。
5.在与空空道人的问答之间,作者借大石头的口讲明了这段故事的与众不同之处,共有三点。
6.明清时期举人是享受官府补贴的,而且,举人名下的产业、家族不在税赋之列。因此,读书人一旦得中乡试成为举人,经济来源自然而然得以解决。
按照这个情况来看,贾雨村有资格进京会试,应该是已经取得了举人资格的。而甄士隐则最多是秀才出身,否则他不会因一场火灾而一蹶不振。
7.在甄士隐的梦中,一僧一道对话时提到对大石头的安排,是将他夹带在一干风流冤家中一起下凡。根据小说中的角色,这个大石头下凡后就对应成为贾宝玉随身的那块宝玉。而贾宝玉本人,则是住在赤瑕宫中的神瑛侍者。这个神瑛侍者没啥事,天天用雨露灌溉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这才有了仙草随侍者下凡还泪于他的情节。
8.一僧一道两位仙人在梦中关照甄士隐不要忘记他两人,以免陷入“火坑”。这“火坑”二字亦虚亦实,既可理解为人世间的苦难,也可以按实理解为火灾。
甄士隐果然没记住这两位仙人,于是“火坑”就实化为火灾了。
9.甄士隐正想仔细看看那“通灵宝玉”上刻的小字是什么,渺渺大士却强行拿走了宝玉。这举动其实很不礼貌,不是平等相处之道。但是甄士隐也没有什么办法。看来,在仙界也是等级森严的。
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子也只是管管人间的闲情,根本就是天界的“外围组织”,而这一僧一道只是给这外围组织跑腿的野仙,没什么职衔的,但是对一个普通人就可以这样不讲情面。估计他们也没少受上仙的气。
在仙界想跃升阶层大概也很难的吧。
10.一僧一道在仙界野外的形象是骨格不凡、风神迥异,到了人间则是癞头跣脚、跛足蓬头。他俩就这样径直走到甄府门前,甄士隐果然以貌取人,没有将眼前的人与梦中人对应起来,拒绝了癞头和尚要求抱走英莲的要求。
甄士隐拒绝癞头和尚是正常的。除非精神错乱了,否则任哪个做父亲的都不可能答应这种要求的。
11.癞头和尚见甄士隐不答应,就念了四句诗,诗中提到了火,暗应了前面提醒甄士隐的“火坑”一事。
想来,英莲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在父母庇护下健康成长的了。所差在于,如果此时甄士隐答应将英莲舍与赖头和尚了,甄家还会不会被一把大火烧成白地?
12.贾雨村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又是举人出身,气质不凡,给人第一印象好,这让他大占便宜。
13.甄府丫鬟娇杏故意咳嗽引贾雨村回头,发现对方生的雄壮。娇杏离开之前还一再回头,这个举动与第二十四回林小红下死眼盯贾芸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娇杏这两次回头,在贾雨村心中种下了因。
14.贾雨村进京会试,出发时一定是带足了银钱的。那么贾雨村为什么会滞留在苏州呢?
苏州向来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大概是苏州的繁华热闹吸引了贾雨村在此一再逗留,结果花光了盘缠。这可能是比较合理的解释了。
15.贾雨村在家乡湖州也是一个举人老爷,但是滞留苏州时候,穷困潦倒的他只得借住在葫芦庙,这时候一切身份自然免谈。不过在他与甄士隐的交往过程中,倒也不亢不卑不失尊严。
15.贾雨村得了甄士隐的银钱资助,决定连夜出发。这个行为透着蹊跷,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贾雨村在当地还有不小的欠债,如果让债主知道他身上有了银子了,那么进京赶考的事又要泡汤了。
16.按照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是财神爷赵公明的生日。民间不管有钱没钱,都极看重财神爷,和尚也是如此,到了日子就要炸供献祭。好巧不巧,这年炸供,把葫芦庙给点着了。本来为了求财,结果不仅烧光了葫芦苗,还烧掉了多少人家。悲夫。
17.苏州地界的田庄上“鼠辈蜂起”,但是甄士隐岳丈家倒又没事?恐怕是甄家田庄上人欺负士隐读书人,看他不谙世事,因此故意欺瞒他,落井下石谋取他的不动产。
18.甄士隐最终是跛足道人接引入了道家的门。一入了门,是要替师傅拎包的。当年没有手提包、旅行箱,只有褡裢。甄士隐见跛足道人欢迎他,于是抢过道人的褡裢,背着就走。
19,甄士隐对跛足道人《好了歌》的解注,只是泛泛而谈,并不能将这个解注作为书中某人的结局暗示。
20.甄士隐出家后,甄夫人封氏只好带着丫鬟借住在父亲家。这天娇杏在门前买线,偶遇新任知府贾雨村到任,说明封肃也是在城里居住的。
前面介绍甄士隐的岳丈封肃时,说他务农。现在看来,封肃显然不是亲自种田的农民,而是有一些田地可以收取地租的地主,与甄士隐之前的家境相似,只是封肃没读过多少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