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似乎并没有完全延续曹雪芹“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观点,还是让贾家留下了一个日后兴许能功成名就、振兴家族的人,颇有点让这个旧式家族再度兴盛的意味,这也是让许多人诟病的地方。
当然,高鹗也没有指明,倘若贾家东山再起,是否仍会回归到当初不思进取、骄奢淫逸的状态。
留下这样一个结尾,兴许是他想给小说的世界留下一些光明,而不仅仅只是揭露社会的黑暗。
这种对光明的向往,也是*之所以对《红楼梦》情有独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认为,四大家族之所以会迅速衰亡,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忘了初心,“不能冷静地反思自己并观察周边残酷的世界”,只晓得把自己关在大观园里享受奢侈的生活,所以,前人辛辛苦苦构筑的江山,在一瞬间便土崩瓦解了。
在现实的视角下,二十世纪那些愚昧的封建残余会在后人的斗争下消解,但是,我们在胜利中也绝不能被冲昏头脑,只安于前人打下的成果。
而是要时时刻刻审时度势,努力进取,保持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打开革命的新时代。
这是*读书时不同于他人的一种独特视角,也是他要告诉后人的。
贾宝玉称得上是《红楼梦》中的灵魂人物,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人物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身为贵公子,他能够看见那些底层人所受的苦难,对女性也能抱有一定的尊重和同情。
他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样一个独特的人物,也是让*欣赏的,*觉得,这样一个封建家庭中的叛逆人物,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贾宝玉要是生在今天,就不会去当和尚,而是参加革命了”,也就是说,在*眼中,贾宝玉可以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革命家。
对于另一个人物林黛玉,*则认为她很有头脑,“她有句话说得好,‘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是她的小性儿也够人受的”。
1951年,*在和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谈话中,也指出了贾、林两人固有的缺点:“《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