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到来,预示着世间万物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天气的角度来说,惊蛰前或惊蛰当天,一些地方容易出现打雷现象,古人们通过多年经验总结,把惊蛰打雷与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关联起来。
民间关于惊蛰打雷也流传着一些农谚,有朋友会问了,惊蛰节气前后出现打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本篇内容,笔者就结合具体农谚详细说说这个问题,大家看完后就有答案了。
每年的 3 月 5 日或 3 月 6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 345° 时,便是惊蛰时节。此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大地逐渐从沉睡中苏醒。
“蛰” 指的是藏起来的虫子,“惊” 则表示惊醒,寓意着春雷乍响,将那些在寒冬中蛰伏的昆虫唤醒。
民间关于惊蛰打雷的谚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惊蛰前打雷的情况,一种是惊蛰当天打雷的情况。
这句农谚从字面意思解释,如果在惊蛰节气之前听到雷声,那么在接下来的 49 天里,天气大概率会以阴雨为主。
这里的 “不见天” 并非是真的看不到天空,而是形容晴天稀少。从时间跨度来看,惊蛰在 3 月初,往后推算 49 天,时间接近 4 月底,此时节气已过谷雨,即将迎来立夏。
这段时间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至关重要。冬季作物正处于返青、拔节、抽穗的关键阶段,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以积累养分。
打雷预示着阴雨天,而过多的阴雨天气,光照减少,气温也随之降低。尽管雨水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充水分,但低温和过多的雨水反而不利于春管工作。
比如低温会抑制作物的生长速度,而雨水过多可能导致土壤积水,使作物根系缺氧,影响养分的吸收,还会增加病虫害的危害。
另外,3 月初到 4 月底也是春季作物播种的高峰期。在播种时,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温度是种子发芽出苗的关键。
如果遇到连阴雨天,再加上低温,土壤过于潮湿,不仅机械无法下田作业,人工播种也无法进行,导致播种时间延迟。
所以,单从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来说,在惊蛰前打雷,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不是很好的天气现象。
这句农谚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意思是说,如果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听到雷声,那么之后可能会出现暴雨天气。
在农业生产中,适量的降雨对越冬作物的生长和春播工作有益,增加土壤墒情、补充水分,为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如果出现了暴雨,则会起到反作用,过量的雨水可能导致田间积水,阻碍作物正常呼吸和生长。
此外,暴雨还会延迟春耕的进程,打乱农民的生产计划,因此,但从这句谚语所表达的含义来看,和上面那一句是一样的,惊蛰前打雷或预示着不好的年景。
这句农谚从字面意思解释,如果接着当天听到了打雷声,那么当年的粮食价格将会便宜,和泥土一样,换句话说,当年庄稼会高产,粮仓比较富裕。
“谷米贱似泥” 意味着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应充足,价格自然会下降。
惊蛰当天打雷往往伴随着降雨。此时,田间的庄稼正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急需水分的滋润。适时的降雨能够有效缓解田间干旱,为庄稼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促进作物的成长。
同时,降雨还能改善土壤墒情,使土壤更加湿润、松软,有利于春播作物的播种和发芽出苗,提高出苗率,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所以,单从这句谚语的角度来看,惊蛰当天打雷,对于当年的农业生产是个好兆头。
通过上述3句农谚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惊蛰节气前打雷,预示后续天气不好。而惊蛰当天打雷,或预示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
从大气变化的角度来说,惊蛰前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地面水汽蒸发加快,形成大量上升的暖湿空气。当这些暖湿空气遇到冷空气时,就会形成强烈的对流运动,从而产生雷电现象。
惊蛰前打雷,可能意味着暖湿空气活动过早、过强,导致天气变化异常,不符合节气的正常规律。
而惊蛰当天打雷,则更符合这个节气的自然变化节奏,通常伴随着适宜的降雨,对农业生产有利。
当然,如今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关于惊蛰前后打雷的天气现象,可能也会有所变化,一些农谚所表达的含义,也许不应验了(不过大家也可以做个参考)。
明天就是惊蛰节气了,我们这里昨天打雷了,不知道惊蛰当天会不会打雷,你们那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