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这个纯粹是诗人臆想,儿童对春很敏感,“儿童不解春何在”是不存在的。“只向游人多处行”,只是孩子们喜欢热闹罢了。
相同的意象,南宋诗人杨万里在《送客归至郡圃残雪销尽》中写道,“儿童道是雪犹在,笑指梅花作雪花”,这估计是诗人在赞美梅花的洁白,可以跟雪花媲美罢了。却故意杜撰孩子不认识梅花,把它们当作了雪花。
一句话,我们永远不要以成人的心态,去揣摩孩子的心理,不然,就让人贻笑大方了。
8. 醒来不见阳陂犊,寻到落花流水边,余庠农村的孩子,除了大部分时间的游戏乐趣,还是要承担一定程度的生产活动的。最常见的生产活动是放牛,放牛的工作,其特点是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也比较单调,主要是照看牧牛。这时候,孩子们难免会产生惰性,比如睡觉啊、不管牛自己玩耍啊。这首明代诗人余庠的《梅城杂咏·其四》,就展现了这种放牛的情景:
黄发儿童著地眠,茸茸青草暖生烟。
醒来不见阳陂犊,寻到落花流水边。
黄发儿童著地眠,茸茸青草暖生烟
“黄发儿童著地眠,茸茸青草暖生烟”,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所谓“春困夏乏”,成人也免不了。这“茸茸青草暖生烟”的时节,正是容易犯困的时候。一个“黄发儿童”,说明孩子比较小,“著地眠”也就可以理解了。
“醒来不见阳陂犊,寻到落花流水边”,好在农村里,牛一般不会丢了,都能找得到。这回孩子睡得比较久,一直找过了向阳的山坡,找到水边,才找到牛犊。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桑茶坑道中》一诗中,也描写过这样的场景,“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牛儿已经吃了很远了,但放牛的人儿还没醒来呢!
9. 儿童痴绝牵衣问,腰下如何不见鱼,陶梦桂孩子的世界,是一片纯净的世界,这里没有蝇营狗苟,没有尔虞我诈。对比成人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宋代诗人黄庭坚在《牧童诗》中写道,“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但这首诗太直白,远远没有南宋诗人陶梦桂的这首《感怀五首·其三》的意味深长:
佐岳归来得自如,依然服色似芙蕖。
儿童痴绝牵衣问,腰下如何不见鱼。
儿童痴绝牵衣问,腰下如何不见鱼
“依然服色似芙蕖”,诗人身着的衣服是一片荷花色,就像一位渔翁似的。所以,“儿童痴绝牵衣问,腰下如何不见鱼”,孩子就很天真的问道,您去钓鱼了吗?怎么腰下没有看到装鱼的鱼篓呢?
孩子太天真了,以为所有的像渔夫一样的人,都是为了钓鱼。其实,都是钓鱼,但很多人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心思根本不在钓鱼身上。比如,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根本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等君王。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成人的世界,实在是太复杂。只有儿童的世界,才是那么单纯,那么天真浪漫!
10.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儿童的世界,其实是以游戏为主。所以,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是对的。如果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时间减少了,放学回来了,都是作业,或者需要上辅导班,这种所谓的“减负”就没有什么作用。清代诗人高鼎的这首《村居》中描写的儿童状态是最好的: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早早就散学了,而且他们也早早就回来了;正趁着东风劲吹,忙着放纸鸢,尽情的游戏。
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减负”,首先要减少课堂时间,让孩子早点放学;其次,要减少家庭作业,让孩子有时间玩;最后,还要减少课外辅导。三管齐下,才能真正减负。
希望我们又能看到“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乐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