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拜年,拜年即是互相祝福,又是一年不常走动的亲戚拉近之间感情一次好机会,也是尊老敬老的一项很好的活动。有人说这是中国民俗的最好呈现,也是传统文化承载的最好容器,拜年就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史。那拜年是怎么形成的呢?听听知常容给你正说一下历史原因。
年怎么来的?估计很多人说那是和年兽有关,因为年兽经常出来吃人,后来老百姓发现年兽居然怕爆竹,所以就过年要放爆竹,年兽跑了,年也过了。
其实年这个词的来历并非如此,那只是民间传说而已。这个传说可能来源于《神异经》,这本书有人说是东方朔写的,有人说不是,里面记载着: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挂熚,音必,扑也。而山魈惊惮。
南北朝梁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的记载。
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也。
远古时期没有年这个词,一年的年叫做载,载什么意思呢?尧舜时期定了四时,有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区别。而载表示四时结束,又表示四时开始。用载表示年在现代的语境中还有,有一个词叫千载难逢,显然还是保留着当时的意思。
夏朝的年不叫载,叫岁,岁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岁星,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木星。岁代表年,现在也在正常使用,你几岁就是最好的明证。
到了商代就不叫岁,叫做祀,商代是一个崇拜鬼神的时代,祭祀是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商纣王十大罪行中有一条就是对鬼神不敬才失天下。
周朝,“年”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年什么意思呢?表示五谷熟了。因为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用麦子熟了表示一年到头了,这是商朝的历法,显然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朝是继承了商的一些文化,但后来周的历法与商是不同的。
上面的说法在《尔雅·释天》中有记载:
二、为什么要拜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年为什么要拜呢?拜造字的本意是:表示手持庄稼谷物,虔诚祭告天地神灵,祈祷好收成。从“拜”造字形状也可以看得出。
我们光从字形上推出这肯定是与祭祀有关。年是从周朝开始,那拜什么呢?
傩(读音念nuó),这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祭祀方式,不是从周朝开始,但是文献最早记载在《周礼·夏官》
方相士,狂夫四人。方相士。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枢,及墓,入扩,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难就是傩)
在周朝要举行傩,这是一种很神圣的祭祀活动,向天祈福,由王室主持。秦朝灭掉周朝,继承了傩祭,在每年的3月,5月,8月,12月展开这项活动。汉武帝时期放在腊月举行大傩,汉武帝似乎对“太一神”情有独钟。他命令司马迁等人调整历法,制定《太初历》,正式将正月作为一年的岁首,而祭祀形式也正式固定下来了,年节也出现,因为在汉武帝之前,岁首是十月。
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再加上儒家思想中提倡:
入则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汉武帝时期又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样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民间的拜年也开始形成,而上面的内容也成了拜年的内涵并固定。
朝廷的形式
正月初一,皇帝要举行朝庆,正式的名称叫:正旦朝会。刘邦当到皇帝后就实行了这项制度:七品以上的京官,地方上的太守,留守等官员都要进京朝会,当时把刘邦兴奋地直呼当皇帝过瘾。这个朝会延续到了后世,排场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时期的朝会:
正旦大朝会,车驾坐大庆殿,有介冑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鎭殿将军』,诸国使人入贺,殿庭列法驾仪杖。百官皆冠冕朝服,诸路举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其服二量冠,白袍青縁。诸州进奏吏,各执方物入献。
到了清朝更加盛大,音乐用韶乐、丹陛大乐等宫廷雅乐,从太和殿到午门外一路铺上步辇、黄盖等仪仗。南北门彩旗遍道,王公大臣,各国使节,各族代表向皇帝行行三跪九叩大礼,而皇帝则在太和殿设宴招呼这些祝贺的人。
官员之间的拜年
官员之间拜年,先递上谒,也就是自己的名片,到了西汉末年的时候,这个名片改名叫刺。官员之间要走访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时走不过来怎么办?不走有失礼数,走,自己又分身乏术,这样就出现了短信拜年,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然后派人送到对方的府上,这就算是拜过年了。
南宋的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
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通投之,俗以为常
这一种短信拜年已经在南宋十分常见了。而我们现在的短信,微信拜年的动机如果要追根自然与当时的短信拜年的动机类似,只是使用传递信息的媒介不同。
老百姓之间拜年
老百姓之间的拜年自然也是受朝廷的影响,一开始自然也少不了拜祭祖先,然后就是跪拜族中长老,家中长辈,这些都是规定的动作。再往下就是自已家及亲戚的互访,这也是有讲究的。
司马光在《居家杂议》规定的十分详细:
卑幼于尊长,正旦六拜,尊长减止,则从命。拜毕,男女长幼各为一列,以次共受卑幼拜。
到后来的拜年就是先拜天地,再拜祠堂中的祖先画像,再拜家中的尊者。然后按辈份大小来,小的给大的拜年。
长辈自然有回礼了,这个礼每一个地方都不同,而且时间也不同,所以没有办法统一论述了。包括礼仪,吉祥话等等因地不同。
回礼和送礼
送什么礼最合适,回什么礼合适,在现代人眼中也是很头痛的事情,而在古代同样是一个大难题。
颜度的《冬至》诗恰好描述了这种情景:
至节家家讲物仪,
迎来送去费心机。
脚钱尽处浑闲事,
原物多时却再归。
似乎经过了千年,今天的人们在拜年的时候还是遇到这样的困境,而女婿给老丈人家该送什么,外甥给舅舅送什么礼。然后长辈回什么礼再合适都是拜年很头痛的话题。
这就是拜年的历史源渊。我叫知常容,文章谈历史,专栏谈道德经和家教,闲时扯扯人生和传统文化,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