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段时间对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匾额、楹联及碑刻的学习研究,越发感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博大精深,那一段段似是而非的传说,左右逢源的解释,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这些载体,既是与古典景观园林的有机结合,又是文学艺术与园林建筑相结合的完美诠释。
那些恰到好处的错字楹联、匾额或碑刻,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地域特色,它们或是无意而为,或是工于匠心,或是别有用意,或是寄托愿望。无论是书写者的笔误,还是始作俑者的期望,都展现了古人对中华文字运用的娴熟,对文字文化的大胆拓展和延伸。今天就介绍一下安徽及山西几处景点中的笔误逸事。
【1】错在哪里——
安徽亳州古兵道处的一块巨石上刻有隶书体"衮雪"二字(原石现存于汉中博物馆)。"衮"字虽与"滚"字音同,但意却是不同的。"衮"从衣,本意"画龙于衣"。"衮雪"是什么意思呢?本该是"滚雪"的,那个"三点水"跑哪儿去了?
如何解释——
据说当初曹操西征经过褒河时,发现这里河道多石,水流湍急,落差较大,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溅,犹如滚动之雪浪,便欣然提笔于河边一巨石上写下"衮雪"二字。当时部下有人小声提醒"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听后哈哈大笑,手指身边褒河说道:怎会无水呢?河中之水甚矣,何须画蛇添足?!众人恍然大悟,以后便有了这样一句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据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经考证的曹操亲笔书法。
【2】错在哪里——
位于安徽亳州市的华祖庵,相传是曹操悔恨*死同乡名医华佗所建。由庙祠、故居、古东园三个院落组成,现在这里也是华佗纪念馆的所在地,庵内"华陀纪念馆"是1962年时请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一看这几个字,很明显把华佗的"佗"字错写成"陀"了!
如何解释——
据说当时纪念馆负责人礼貌地问询郭沫若先生,是不是写错了字。郭沫若先生答复:是故意为之。考虑到华佗医术精湛,且有大爱之心,在人们心目中皆以活菩萨与佛陀来看待,故而写作"陀"——似乎这样改一个字,便浓缩了世人对华佗一生功德的敬仰。
【3】错在哪里——
在山西五台山菩萨顶有一处写着"灵峰胜境"的牌坊,这块匾额就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题字。不难发现,"灵峰胜境"的"峰"字少了一横。
如何解释——
据传,康熙曾来到五台山寻找生父顺治皇帝,偶遇一僧,询其法号,高僧没有言语,只是在地上写了"八"加一个"乂"便飘然而去。康熙很是纳闷,为何高僧是此法号,走出好远,恍然大悟——原来"八" 和"乂"合在一起便是一个"父"字……父子二人失之交臂,无缘再见。康熙甚感失落,故而在题写"灵峰胜境"时,有意将"峯"字下面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为"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
【4】错在哪里——
晋祠是北方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在子乔祠的中殿悬挂着一块"槐荫裕后"的匾额,这四个字中"槐"字头上少了一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