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是较早来到积石关的高官,他是督理茶马事宜来到这里的,当时河州设有茶马司,积石关内设有茶马互市的榷场。李景隆来河州之时,解缙也被贬河州,据明嘉靖《河州志》载:解缙“诗文草书,遗留甚多,曹国公李景隆录其《登华岳》以闻,复诏为翰林待诏,永乐初升学士,遂大用。”
李景隆,生卒年不详,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曹国公李文忠之子。年轻时喜读兵书,举止雍容,深得明太祖的看重,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袭爵曹国公。他多次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还一度负责与西番的茶马互市贸易,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靖难之役时,李景隆被拜为大将军,率朝廷军队征讨燕王朱棣,结果兵败,丧师数十万,以致攻守形势逆转,最终被夺职召回。成祖继位后,封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遭到周王、成国公、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人连番弹劾,被削爵圈禁,永乐末年去世。
李景隆来到积石关督理茶马事宜时留下著名的诗作《题积石》,描绘了积石关一带的优美景色。他走马看山,黄河滔滔东去,大雁高飞,鹿眠芳草,秋高气爽,风光如画:
驻马看山望眼宽,
九秋月色灿晴峦。
黄河水急湍声壮,
积石关深树影寒。
雁度边城天共远,
鹿眠芳草雪初干。
五云归路知何处?
犹向西风独倚阑。
李玑是来积石关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位颇具文化情怀的官员安排地方官员修建禹王庙,为河州增添了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李玑(公元1479~1566年),字邦在,号西野,丰城人。登嘉靖乙未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有《西野遗稿》十四卷行于世,凡文十卷,诗三卷,杂著一卷。据明嘉靖《河州志》中吴祯撰写的《禹王庙记》记载,明弘治庚申(公元1500年)十月,时任侍御(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的官员)的李玑到积石关巡查,看到积石关的壮美景色,听到或想起大禹导河积石的伟大功绩,即兴著文赞曰:
“美哉!山河之固,金城形胜,莫有过此者,皆大禹圣人之功也。惟功在天下万世,神亦在天下万世。神既无往而不在,祀亦无往而不举。”
于是李玑安排当时的河州守备蒋昂创立禹王庙,为积石关、也为临夏增添了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以致后世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慕名前来领略积石雄关,凭吊大禹神功。当时的禹王庙在关外,到嘉靖甲申年移至关内。他来积石关巡察,还留下了著名的《题积石》诗,歌颂了积石山和积石关的巍峨险峻,追忆了大禹导河功绩。
题积石
地险天成第一关,
嶷然积石出群山。
登临慨想神入泽,
不尽东流日夜潺。
张鹏,字腾霄,号拙庵,世为保定涞水人。他是来到积石关的职位最高的官吏之一,曾官拜兵部尚书。景泰辛未,登进士,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己亥,监南和伯军,之湖广。丙子,清理京畿马政。天顺丁丑,被诬构,谪戍辽东铁岭卫,寻改广西南丹卫。宪宗即位,召复旧官,第二年擢福建按察使。戊子,擢巡抚广西左佥都御史。辛卯春,复改都察院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等处,随擢右副都御使巡抚宁夏。丁酉,召为兵部右侍郎,寻转左。壬寅,特拜兵部尚书。甲辰,进阶资政大夫加太子少保。孝宗即位,诏进资德大夫正治上卿。他曾巡察积石关茶马互市,留下《题积石》《长宁驿》两首诗,描绘了积石关、长宁驿的景色,讴歌了大禹在积石关治水的功绩。
题积石
积石山前河水流,
天空雪淡野烟浮。
浪翻猛雨鱼龙斗,
岩转西风草木愁。
翠巘中分夷夏壁,
丹崖半落帝王洲。
神功圣德昭无极,
万古生民仰惠休。
长宁驿
道上孤城驿上关,
马蹄愁度乱峰山。
怀乡恋阕情何极,
注目中流水势潺。
胡彦,生平不详,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职。据明嘉靖本《河州志》记载,嘉靖丙午(公元1546年),他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时奉朝命巡察西北,到积石关禹王庙祭祀大禹,并亲撰《禹王庙祭文》,这篇祭文收录在《河州志》中。
张涣是直隶定州(今河北定县人),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进士,他是以甘肃巡茶御史的身份来到积石关,饱览积石壮景,到大禹庙凭吊大禹,留下了《题积石》和《禹王庙》两首诗,描绘了积石峡的雄奇险峻,歌颂了大禹导河治水的功绩。
题积石
天上黄河天际周,
凿山原自此山头。
两崖丹峭千寻壁,
一带横看万里流。
昼夜风雷恣喷薄,
古今日月与沉浮。
追游漫有穷源兴,
欲向昆仑问十洲。
禹王庙
积石山前庙貌尊,
使臣经此事蘩苹。
云旗风驭神如见,
玉字金书秘可论。
水上八年躬四载,
地中九曲道三门。
迩来澜到纷成说,
砥柱独瞻万古存。
王锦,字在中,生于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宣德五年(公元1430),举进士。官襄垣知县,升蓬州知州,有政声,民呼“硬头王”,后转济肖、池州同知,后升山东佥事、莱州兵备道等。《河州志》录这首诗时注明副使。副使是明初所设按察司的副长官,正四品,其职掌一为按事分巡察兵备、学政、海防、清军、监军等,一为按地区分巡察、俭视刑名按劾等。他到积石关可能就是巡察兵备。巡察积石关后,王锦留下《题积石》,这是一首咏积石的著名诗作,不仅描写了积石峡的雄奇险峻,黄河的惊涛澎湃,更叙述了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来龙去脉、艰苦经过和丰功伟业。
题积石
双峡中分天际开,
黄河拥雪排空来。
奔流直下五千丈,
怒涛终古轰春雷。
吾闻洪水降,河患当其尤。
彼狡高阳子,而将智力谋。
窃天盗息壤,欲使成高丘。
河水益泛滥,横流遍九州。
坐见桑麻居,倏为蛟龙湫。
上帝赫震怒,殛之羽山幽。
爰命伯鲧子,继父集允功。
九年不窥家,胼胝劳其躬。
金简授玄夷,元圭告虞宫。
山川既疏浚,水复由地中。
高原与平陆,敷天乃攸同。
积石之关何嶙峋,
青壁万仞不可扪。
两岸尽是凿通处,
千秋尚带刊余痕。
吁嗟,禹功孰可伦?
女娲炼五石,后世荒唐论。
芦灰能止水,伯鲧配厚坤。
吁嗟禹功孰可伦!
吁嗟禹功万世莫可伦﹗
杨一清(公元1454~1530年),字应宁,明镇江丹徒(今江苏丹徒)人,徙居巴陵(今湖南岳阳县),也是来到积石关的一位高官和重要人物。他是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山西按察使佥事。后以副使督陕西,升陕西三边总制(辖甘肃),后累官至太子太师、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后遭陷落职,病死。有《石滨类稿》。杨一清在任副都御史专管茶马事时,河州是他常驻之地。明代在积石关开辟有茶马互市交易市场,每年开市之期,常有御史来积石关巡察。他曾巡茶至积石关,写下《题积石》诗,赞美积石关,赞美黄河,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业。
题积石
活活真源渺未知,
乾坤于此判华夷。
凿开积石从天降,
吞尽群流到海迟。
九曲润多资下土,
千年清合应昌期。
不缘砥柱龙门在,
浩浩三江恐不支。
范霖,明御史,余无考。这首诗是他巡察积石关而作,描写积石峡的高耸险峻和滚滚东去的黄河怒涛,歌颂了大禹导河积石的丰功伟绩,写得大气磅礴,意境恢宏。
题积石
黄河滚滚自西来,
此地曾经禹凿开。
削壁排空高碍日,
洪涛逐石怒奔雷。
冯夷东望肠应断,
精卫西飞志已灰。
安得乘槎决银汉,
尽教尘世涤氛埃。
沈越(公元1501~1570年),字中甫,南京锦衣卫人。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进士,授罗田令,移令平江(今江苏苏州市),擢山东道监察御史。嘉靖十七年,任巡茶陕西御史。嘉靖二十三年以试事忤旨落职,出任开封府判,稍迁卫辉府推官,再迁德安府同知。因不附权贵,竟致归里。隆庆四年(公元1570)卒,年七十。有《麓村诗草》《新亭漫稿》等,为明代著名诗人。他任巡查陕西御史时到积石关巡视茶马交易,瞻仰、祭拜禹王庙,留下《题积石》和《禹王庙》两首诗,描写了积石关峭壁千仞、巍然险峻、固若金汤的雄姿,歌颂了大禹开凿积石导河而功遗万代、永垂不朽的伟绩。
题积石
大禹疏河由积石,
皇明设险辟崇山。
乾坤元定华夷界,
魑魅潜消虎豹关。
地胜金汤劳典守,
水从星宿引潺潺。
使车过此聊舒憩,
缅仰神功迥莫攀。
禹王庙
七政经天虞帝德,
九州沸地禹王功。
导河奠土生民粒,
则壤成邦荒迹通。
积石千寻垂宇宙,
经流万里合西东。
拜瞻庙貌若墙见,
沼澡谿毛表荐恭。
明代的刘西泉和风泉两位诗人生平不详,但据所留诗意分析,他们应该是节度使或巡察一类的官员,巡察来过积石关,留下同题诗《题积石》,描绘了积石关的壮美景色,讴歌了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千秋伟业。
题积石
刘西泉
(一)
积石岩岩天尽头,
禹王祠庙几经秋。
泻流砥柱雷霆斗,
直下龙门海花收。
一脉拟通宵汉路,
四乘应破古今愁。
多功每自青编读,
岂谓兹辰得胜游。
(二)
皂幰翻翻积石川,
驻观闇得一欢然。
千浔红落青天外,
一带山横返照边。
利泽岂宁人永赖,
胼胝还与世相传。
炉烟未尽瞻依地,
忽有祥云覆别筵。
题积石
风泉
节驻河州更指西,
野花秋草入轮蹄。
风来水处凉先至,
雨到山时烟欲迷。
百折险从飞雁道,
几回曲绕涨波泥。
邮亭刚得信餐沭,
门外征夫又鼓鼙。
高弘,生卒年代不详,山西大同府朔州人,举人。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任河州儒学教授。作者几度登临积石关,写下这首气势恢弘的诗作,歌颂壮美的积石关,讴歌永垂不朽的大禹治水功。在诸多歌咏积石关的诗作中,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诗作。
题积石
神禹疏河事已休,
穷崖奇迹至今留。
山形西控三千里,
水势东流几万秋。
鸟道远连空翠合,
断云常傍戍楼浮。
宦游几度登临处,
不尽思乡恋阕愁。
鲍龙,生卒年不详,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进士,由刑部主事谪职。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任河州同知,任职期间,振兴文教,颇有政声。后升顺德府同判。这首诗是奉和解缙而作,短短四句诗不仅写了雄距要塞为金城郡屏障的积石关、出积石峡滔滔东去的黄河、大禹导河的千秋功业,还写了积石关茶马互市的情形。
题积石
关盘积石俨金城,
一派河流贯峡横。
不独平生思禹绩,
年年番马因招行。
吴铠,生卒年代不详,字文济,阳谷(今山东谷县)人。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进士,授官行人,历任监察御史、福建按察副史、山西参政、云南按察使,后以御史巡抚宁夏。诗人在陕甘宁宦游多年,曾亲临积石峡,观大禹导河胜迹,祭拜禹王庙。他留下的《大河行》讴歌了大禹治理横流逆行、水势滔天的黄河,拯救生民于“垫溺”的不朽功业。
大河行
丹崖绝壁冲云开,
惊涛逐浪翻晴雷。
浮光不定摇日月,
寒波夜静鱼龙哀。
昆仑东注几万里,
浩浩荡荡浑未已。
横流逆行势滔天,
怀山襄陵九州圯。
生民垫溺帝日咨,
惟兹洪水禹治之。
八年于外胼胝劳,
恶衣菲食宅室卑。
万化之原夫妇始,
禹娶涂山四日尔。
父子之间孝所钟,
呱呱之声禹弗子。
万水之患河为雄,
凿开积石河流通。
龙门之下功未竟,
安得河水流向东。
我瞻禹庙骏奔走,
黍稷馨香酬二卣。
山空玉佩珊珊鸣,
圣德神功真不朽。
九山既旅九州空,
四隩既宅四海同。
六府三事久已治,
呜呼万世永赖谁之功。
张问仁,字以元,生卒年不详,西宁(今青海西宁)人,嘉靖丙辰进士,曾任工部主事、员外郎、山东兖州佥事、直隶昌平兵备参议。善诗文,有《闷子》《河右》等传世。这首诗录自清顺治时苏铣纂修之《西宁志》。作者归家奉亲,经积石黄河渡口,看到滚滚东去的黄河,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西归自积石渡河有感因怀都下相知
惊涛仍此涉,川上复迟延。
为激声偏怒,无情恨岂传。
蛟龙时一起,雷雨夜常悬。
凭寄相思泪,随波到日边。
明嘉靖本《河州志》中的《禹王庙记》《重修积石禹王庙记》
到了清朝,王全臣是较早走进积石关的官员和诗人。王全臣,生卒年代不详,字仲山,湖北钟祥人,清代进士。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任河州知州,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去宁夏任职。在任河州期间,清地银、减赋税、兴水利、办学校,上土司条议,痛陈土司锢弊。著有《河州志》六卷。有政声,河州民众立祠纪念。下面的这首诗是作者任河州知州后,到积石关视察所作,通过描述积石峡风光,呕歌大禹导河积石之功,慨叹自己难追前贤。
积石
少读山海经,积石知何似?
今到河州来,始能悉端委。
插天万仞山,磷磷石如齿。
绵延亘南北,逶迤划边鄙。
导河自西来,东向流如驶。
横截山之腰,騞然三十里。
水因山而束,山得水而洗。
以兹未染尘,依然清且泚。
山外撒剌族,相与号清水。
彼见彻底清,名清固其理。
岂知流趋下,渐渐入渣滓。
人尽仰禹功,水恨失本旨。
由斯万派通,千秋歌瓠子。
浊流患东南,于斯乃如是。
但念怀襄时,山林尽洪水。
四载虽云勤,何由寻至此。
最是斧凿痕,直透山之趾。
当年巢窟辈,岂竟役水底。
临流痴臆度,徘徊秋风起。
神功遥难追,四顾万山紫。
郭朝佐,生卒年不详,奉天(今辽宁沈阳市)人,清荫生。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任河州监收兼捕务茶马同知临洮府事。积石关有茶马交易市场,郭朝佐兼理茶马事务,曾到积石关巡视茶马交易,写下下面的这首诗,描述积石峡的壮美风光,歌颂了大禹导河积石的丰功伟业,也反映了历史上战事不断的积石关当时的和平情形。
积石
尝读大禹书,导河始积石。
神功洵巨哉,两山如削壁。
疑是鬼斧凿,疑是巨灵擘。
余来千载后,山势犹如昔。
烟岚郁不开,与天常咫尺。
下瞰黄河流,风翻雪浪白。
涛声如怒雷,奔腾何迅疾?
我欲溯其源,星宿杳难即。
我欲登昆仑,举头惟瞑色。
君不见此地当年土谷浑,
汉魏以来常反侧。
而今四海颂升平,
羌戎稽颡烽烟息。
车书一统尽朝宗,
此山此水亘西域。
吴镇(公元1721~1797年),字信辰,一字士安,号松崖,别号松花道人。族居甘肃会宁,后迁居临洮。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拔贡,曾历任山东济南府陵县知县、湖北兴国知州、湖南沅州知府。后归乡,受聘主讲兰山书院。平生博学,长于文章,尤精于诗词,著述颇丰,有《松花庵全集》12卷传世,河州流诗颇多。著名诗人、评论家袁枚赞吴诗“新妙奇警,夺人目光。”张世法评价说“性情气骨,盎然流露于字间,所谓万斛泉不择地而涌出者”。下面的这首诗作者以钦佩和崇敬之情,歌颂了大禹开凿积石峡导河治水的千秋功业。
积石
羽山黄熊老无谋,
万国戢戢生鱼头。
圣子疏凿起积石,
神工鬼斧惊千秋。
天门屹立云根断,
灵光闪闪飞雷电。
君不见悠悠河水向东流,
至今无复蛟龙战。
龚景瀚(公元1747~1802年),字海峰,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进士。曾在宁夏、甘肃任职,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任循化厅同知,后官至兰州知府。著有《澹静斋文钞》《循化志》。下面的这首诗是诗人入积石关望山而作。前两句说汉代根据张骞之言,以为黄河之源在昆仑山;后两句说坐在车上,沿途观积石峡风光,真好像逆河而上寻找河源。
小积石山
当年凿空说昆仑,
曾笑张骞是妄言。
今日舆中观积石,
真从塞外溯河源。
张和(1799~1861年),字理堂,号达山,河州北塬(今临夏县北塬)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当年分发直隶(今河北)任知县,历任成安、东安、宁津、大兴知县,于1854年任涿州知州,1859年告病归家。治民办交通有方略,为官清廉,颇有政声。著作甚丰,存诗五百余首,并编辑有《乡贤逸诗》,收河州明代进士王竑、马应龙、朱家仕三人诗。这首诗是张和《河州八景》诗之一,描绘积石关的雄奇险峻,讴歌大禹导河的千秋伟业。
积石奔流
对立双峰屹若门,
黄河直下入中原。
神功曾劈华夷界,
绝壁犹余斧凿痕。
从此边州兴美利,
谁将星海溯真源。
北条丕绩兹为最,
万里东流一色浑。
罗锦山(1829~1918年),名光成,字云卿,号锦山。恩科贡生,一生怀才不遇,寄情笔墨,终生从事乡村教育,有《开怀集》,选其诗181首。他是清代河州书法上最负盛名的人之一。《续修导河县志》云罗锦山“性旷达,嗜酒,善书”。这首诗是作者《河州十二景》之一,描写了积石峡黄河的雄姿和壮美,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意境恢宏,气势磅礴,是吟咏大禹导河积石的一篇非常优秀的诗作。
积石奔流
探源积石禹功尊,
穿峡黄河绕足奔。
涌出怒涛喷雪唾,
破空骇浪撼云根。
峰回落雁冲霄起,
波被长鲸带日吞。
八载功能从此始,
顺流排抉到龙门。
(未完待续)
来源:民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