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夜读》曾推出一篇介绍《滕王阁序》的文章。有不少网友表示,希望加更此类品赏古文之美的内容。
如果说《滕王阁序》笔墨潇洒,是少年王勃的天才之作;那么《岳阳楼记》则是一位年近花甲之年的老者,以笔写志,更具岁月感悟的名篇。
重读当年熟背的《岳阳楼记》,哪一句是你的“心之所向”?
关于《岳阳楼记》,你需要知道的事
01
《岳阳楼记》的诞生完全是作者范仲淹凭空想象的结果,他一生从未到过岳阳楼。
故事起于庆历六年(1046)的秋天,范仲淹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面对老友滕子京的来信和随信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展纸走笔,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面对一幅画,就写出传世美文,这看图写作能力令人佩服!更关键的是,数百年来,这篇文历久弥新,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从中读出当下的人生况味,这就是范公的厉害之处了。
02
但是要注意——
范仲淹是很有操守的,绝非随便什么人请托一下,就为之写文。
滕子京什么人?他只比范仲淹小一岁,两人年轻时同年中了进士(相当于大学同学),此后一生都志同道合。
文章开篇还交代了八个字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滕子京在地方为官,口碑很好,范仲淹非常钦佩,所以滕子京重修江南名胜岳阳楼,找他作记,他二话不说,愿意。
03
没去过岳阳楼,没看过洞庭湖,却写出比岳阳楼还岳阳楼的名篇。
不说楼,光是写楼前的洞庭景色,就写得冠绝古今——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略略几字,尽显风流。读起来,整个人的心胸视野都开阔起来。
你会好奇,范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答:读书得来的。
文中第一段已经交代了,范公说,他能把洞庭景色刻画得如此壮观,那是因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也就是说,岳阳楼前的洞庭景象,前人已经有详细记述了啊。
结合前辈的描绘,加上自己的想象发挥,未曾亲临,也能写得生动逼真。可见创作的前提,是多读书,有储备。
但范仲淹又说了——
“迁客*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即使知道洞庭湖的景色如此,又怎样呢?面对同一片景,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