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范仲淹的感受,是两种“情”:一悲一喜。
先写悲。
下面这段用词,建议大家描写“天气不好,心情emo”时尽情使用:
要写雨一直下,气氛低沉,你就写——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要写冷风飕飕,吹得波浪翻涌,你就写——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要写天色暗沉,什么也看不清,你就写——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要写大风破坏力强,人都躲起来不敢出门,你就写——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你看,一段描述下来,从静到动的,处处弥漫着悲戚之情,范公真的是渲染氛围的高手啊。
登上岳阳楼,遇上这样糟糕的天气,心情像什么呢?范公说,好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就像是身处异国他乡,又像是害怕别人嘲笑诋毁,无尽的哀怨……由景色及人事,自然而然地升华。
05
好了,写完悲观者的眼前景象,那么乐观者会看到什么呢?
下面这段用词,建议大家“春日出门,心情大畅”时尽情使用:
要写风和日丽,万物静静的美好,你就写——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要写阡陌花开青草满地,鸟儿鱼儿争相嬉闹,你就写——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要写干净的夜晚,明月下静谧的水面,你就写——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公说了,登上岳阳楼,遇到这样的景色那可太治愈了。什么不开心的烦恼破事都抛在脑后,来,有酒,有故事,一起迎着风,干一杯!此刻的心情像孩子一样,喜气洋洋的——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06
对一般创作者来说,写完“悲景”与“乐景”,差不多该结束了。
可真如此,当真成就不了这篇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范公最绝的地方,是他在写完“悲喜”之后,再次升华,把情感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忧乐”。
悲喜只是人的表面情绪,受外部环境影响变化不定,看到天气不好就不开心,看到天气好就开心,做事顺利就开心,不顺利就懊恼。
而忧乐,则是一个人骨子里沉淀下来的处世态度,它是镇定自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非为了抒发浅显的“悲喜”心绪,他的终极目的是传达一份更深沉的理想追求,即从小我的视角中走出来,去关怀天下的“忧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时时刻刻为别人、为世间苍生而忧心,进亦忧,退亦忧。
虽然,在旁人看来,这样活得难免很累很辛苦,可是,这就是古仁人的心底事。
07
最戳心也最动人的,要属文中最后一句话: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好一个吾谁与归,我不这样做谁这样做,我不受此苦谁来承受,以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也许是激励万千后人,最豪情万丈的一句话。
写下这篇《岳阳楼记》,范仲淹57岁,距离他逝世只有短短六年时间。每次重读此文,你都会更加理解,为何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
他下笔写文,是为了说“正气”,他也绝不是嘴上说说。如果时光倒流,回到他的童年,你会看到这位曾经的单亲少年,在很小的时候,就为此后蔓延一生的理想,付出着超越常人的努力: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青年时游关中,见病尸遍野,立志“大丈夫当以利泽生民为务”。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部分见欧阳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