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敏 整理)
民间谚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
三河文化灿烂辉煌,自然风光独特,民风淳厚朴实,乡情浓郁芳香。历史追溯三皇,人文荟萃八方,泃阳耕牧之乡。辖区总面积643平方千米。2024年末,户籍人口77.6万。
古邑三河,旧郡临泃,历史悠久,谚语丰富.仅择选民间常用的九类谚语,以飨读者。
◆天气类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瑞雪兆丰年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青蛙叫,大雨到
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鱼儿出水跳,风雨要来到
星星明,来日晴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十雾九晴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狂风怕日落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风后暖,雪后寒
早晨有雾,晌午晒布
早晨火烧云,千万不出门
天上钩钩云,三日雨淋淋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西披雨衣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日浑三更雨,月浑午时风
南风不过三,过三就阴天
头伏下雨,伏伏有雨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重阳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初一十五天不好,这月晴天一定少(农历)
东虹日头,西虹雨
水缸穿裙山戴帽,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将要到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日落乌云接,明天把工歇
十雾九晴,黄有雨风
天上乱搅云,地上下满盆
傍晚火烧云,明晴晒死人
瓦块云,晒死人
小暑起南风,绿豆似柴蓬(天旱)
星星挤眼,要下雨点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天气)
早雾晴,晚雾阴
◆治家类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冷了迎风站,饿了舔肚行
家贫出孝子,娇惯出逆子
家有千顷田,不如子孙贤
娇养无孝子,严教出孝郎
徒弟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兄弟齐心,黄土成金
要想过得好,鸡鸭猪羊满院跑
远亲不如近邻,当家十户不如对门
少年莫笑白头翁,花开花谢几时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喝凉酒,使窨子钱,终究受害
上梁不正下梁歪
人怕当了爷,布怕熬到鞋
小孩要管,小树要撺
好儿不如好媳妇,好女不如好姑爷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人在人前闯,刀在石上荡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农作物类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六月六,看谷莠
种地不使粪,一年瞎胡混
七月十五枣红皮,八月十五红半边
小满不满,麦子有闪(小满时节小麦没有灌满浆收成差)
处暑不露头,必定喂老牛
立秋三天遍地红(指高粱成熟)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去暑找黍,白露割谷
栽树用夯砸,棒槌都出芽
深翻够一寸,顶上一茬粪
豆打场秸,麦打齐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三成丢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上大集(农历)
要想富,多栽树
◆节候时令类
吃了端午粽,棉衣完全送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春打六九头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该热不热,五谷不结
开春一场雨,秋收万石粮
过立秋,挂锄勾
立秋三场雨,粗布褂子高挂起
立秋十八天,寸草都结籽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蚊子:七月十五杠嘴,八月十五挺腿
七月雨,八月旱,棉花桃子赛鸡蛋
清明断雪,谷雨止霜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
九九加一九,泥牛遍地走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天吃饱饭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农事时节类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时不宜迟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到了惊蛰节,整地不能歇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三月八,去种瓜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
枣发芽,种棉花
耪地有三宝:防旱、除涝、灭杂草
春雨贵如油
棉田锄八遍,棉桃结成串
麦盖三床被(雪),枕着馒头睡
麦怕胎里旱,人怕老来穷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扫帚响,粪堆长;动动锨,粪堆添
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种地用良种,才有好收成
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生瓜梨枣,见了就咬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商业类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不赚钱,就怕货不全
当面银子,对面钱
好酒不怕巷子深
和气生财
贪贱吃穷人
买卖不成仁义在
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人靠衣裳,货靠装潢
先尝后买,方只好歹
◆读书学习类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勤学好问,不怕脑笨
活到老,学到老
黑发不知读书好,白首方恨用功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只因平时不磨刀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学习不思考,知识记不牢
读书如赶路,不能松一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知识来自积累,才能在于多学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磨刀不误砍柴工
◆卫生保健类
春捂秋冻,不易生病
养病如养虎,虎患必伤人
病来如山倒,去病似抽丝
饱拿干粮,热带衣
不吸烟,不喝酒,病魔见你绕着走
吃得急,咽得慌,又伤胃,又伤肠
吃饭先喝汤,胜过开药方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饭后散散步,不用进药铺
饭前刷碗洗手,饭后刷牙漱口
过了九月九,大夫袖了手,人人吃萝卜,杂病都没有
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每餐八成饱,保管身体好
食多伤胃,忧多伤神
睡觉不蒙头,身体壮如牛
睡前泡泡脚,胜过吃补药
有钱吃补药,无钱晚洗脚
泡脚血气通,小病不会生
早饭吃好,中饭吃饱,晚饭吃少,活到八十不显老
◆其他类
打铁看火候,看人看脸色
狗三猫四,猪五羊六(指家畜出生月数)
十七八力不全,二十七八正当年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秀才见到兵,有理讲不清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十层单不如一层棉
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
不怕慢,就怕站
好记性,不如懒笔头
事忙先写账,以免后思量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清官难断家务事
黑泥、亮水、月白道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人挪活,树挪死
人心齐,泰山移
民间谚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不但具有丰富的作用和价值,也有着深远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和意义。并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文化传承、教育启示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记录历史,传递知识。许多谚语都是从古代传承至今,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保留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并且不断地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传承。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规范,也能够向人们传递智慧、启迪思维、指导行为。
语言能力,精神力量。谚语作为汉语固有的表达形式,简洁、通俗易懂,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汉语语言的娴熟度和思维能力。谚语中也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有助于支撑和壮大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艺术价值,文化传承。谚语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谚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使人们认识和切身感受古代文化的底蕴,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知识浓郁,赓续弘扬。通过谚语的传承和普及,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谚语特有的文化现象,每个谚语都深受某个历史时期甚至一个地域特色的影响,因此它更能表现区域性和时代性,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