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对人类早年缔造符号,有八个字的表述,叫“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近在身体上找符号,远在物象上找字号,这就是象形文字最早期的来源。
这八个字的总结很精炼,语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有一些对汉字的解释非常曲折、抽象和复杂,还夹杂着所谓高级的“哲学”“道德”因素在内,把汉字本义解释得高深莫测,玄乎其玄,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如果我们用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来判别一下,立刻就会产生极大的怀疑。奥卡姆剃刀原理也称“简单有效原理”,简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早期的古人天真淳朴,所谓思无邪,缔造符号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简单、直接而明白,正是符合这个特点。
(91)孝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孝”字上部是“耂”(老字头),下部是“子”。因此,我们先来解释“老”:
- 甲骨文“老”,字形像一个老人的形象,长长的头发,弯腰驼背,手扶拐杖,步履蹒跚。 古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可随意修剪,故年龄越大,须发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