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农历九月初三到了,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老话说:“九月初三,三怕三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着哪些个的说法呢?一起来看看!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暮江吟》,从此让农历九月初三的“月”,闻名天下,世人皆知,也让人们记住了农历九月初三这个“特别的日 子”。
农历初三的月,在“月相记日”中被称为“朏”(fei读三声),表示月亮刚刚出现的样子。白居易对农历九月初三的描绘,给了后人以启迪,让人总是忍不住要记录一下,回味一番,自己的农历九月初三,到底有何的不同。
就像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农历九月初三写下的“新雁如故人,一声惊我起”一样,农历九月初三看似普通,却又如此的不凡。
那么,农历九月初三到了,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老话说:“九月初三,三怕三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着哪些个的说法呢?一起来看看!
农历九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俗话说:“天分四季,人有四时”。农历九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包含有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
此月,是秋冬之交,季节交替的月份,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很容易受凉而生病。
因受凉生病之人,往往会有高温发热之象,于是古人就将寒暑不调,引发的病症称之为“温 病”。后又因其每逢换季之时,得病者众多,又将“温”改作“瘟”。
古代的医疗水平又较为薄弱,在治疗此类病症之时,通常所花费的时间都会比较长,且耗资也颇多。于是,古人就认为是有“瘟 神”在作怪。
而作为秋冬交替之初的农历九月初三,就被定为了“瘟神诞”。
传说,瘟神共有五位,分别是“春瘟张元伯,执勺子和药罐;夏瘟刘元达,执皮袋和宝剑;秋瘟赵公明,执扇;冬瘟钟士贵,执锤;中瘟史文业,执火壶”。
农历九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因此农历九月初三这天要祭祀的“瘟神”就是秋瘟赵公明。
在传统文化中,赵公明还是大名鼎鼎的“财神”,所以,旧时人们在农历九月初三这天祭拜瘟神之时,除了求平安之外,还有求财、求取富贵的意思。
那么,老话说:“九月初三,三怕三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来看看!
三怕:①怕雷
俗话说“九月闻雷,遍地是贼”。农历九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是深秋。
深秋时节还出现打雷现象,说明气候不顺,冷暖空气出现了强烈的碰撞,容易引发极端天气出现,比如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