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物质上没有过多要求的人,在精神上必定有着更高的执念。
佛家讲究戒掉贪嗔痴念,这也是一种精神心理上的追求,这是不着相的着相。可见人真正想做到无欲无求,是极难做到的事,这所谓的无欲无求本身也是一种追求。
外界的纷纷扰扰真的与我们的关系不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看待外在周遭的人事物。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反应,我们与之相应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内心获得的体验和感受。
同样一件事,甲如临大敌,乙则迎风而上,彼之砒霜,此之甘饴,关键在于我们的一颗心。
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决定了我们心绪的起起伏伏,也就有着不同的应对与处置方式。
我们的心境,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安静平和,我们的起心动念,全赖自己的思维认知,用所知去应所见,因着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感皆不同。
由此可见,学会转念于我们来说,是人不可或缺的能力。这个问题,光知道不能行,能力,能力,你知道并能身体力行的去做,去实践,这才叫做你的能力。
就拿线上教学来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安抚内心,接受现状,如何缓解自身的焦虑情绪。
综观世界,全民进入一个内卷的时代,而最不该卷的教育且愈卷愈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对金钱至上的盲目信仰,让我们的精神灵魂失了乐园。我们的心灵无法靠岸,在*的幻海中浮浮沉沉。
不是追求物质文明建设不好,而是过犹不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精神为根为本,物质为枝为叶。
这是往大了说,小的呢,就是每个人要心存善念,怀仁,心中要时刻装着他人。古语有云,知人善任。
隔着一方小小的屏幕,你知道学生的内心需求吗?他们身体心理情感上有什么诉求呢?他们不是等待被灌装的机器,你看不见他,伸手也抓不住他,更无力掌控他们。
这是为师的焦虑,你担心他不安心上网课,或身在心不在,或不认真完成作业。我们能想的,是借由外力来监督管理督促学生,我们并不真正理解学生。
我们可曾真正在乎过他们的一颗心,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别人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远不远,无暇顾及你飞得累不累。
同理而推,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诉求,做人如饮水,冷暖自知。在崇尚金钱,物质至上的今天,人的精神信仰的缺失,虽然我们沟通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却咫尺天涯,形同陌路。
从前车马慢,天涯咫尺,虽各具一方,却彼此心系在一起。
终究是感动在《弟子规》的描绘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