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黎
上次看王祖贤版的《倩女幽魂》时,燕赤霞唱了一首《道》中的歌词有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让我印象深刻,从此就对这句话有了兴趣。其实这句话非常出名,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只闻其名不知其意的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我本人,于是我就去查了点资料。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五千言第一章。《道德经》的本名叫做《老子》,是由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老子原名李耳,春秋时人。
而《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其中《道经》37章,《德经》44章,全文共81章。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本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在后来的通行本中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道德经》全书仅用5000多字就概括了修身、齐家、治国、养生、议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可谓字字珠玑,论述精辟。而"道可道,非常道"句是其中最耳熟能详名句。
关于这句话,我看到过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意思是"道"是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如果可以,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了。
这种解释是最普遍流传的解释,理解它的关键在于"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一个"道"为名词,理解为宇宙本源,引申为真理、根本;第二个"道"为动词,理解为"说、表达"的意思。
而第二种解释则是根据"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整句话的前后工整性来理解。
首先"名可名,非常名"的可以理解为:名称、称谓如果可以为其命名的话,就不是永恒的名、永恒的道了。在这句话中,第一个"名"为名词,意思是"名称、称谓";第二个"名"是第一个"名"的名词动用,意思是"命名"。
那么,古人为了讲究工整,"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也可以为第一个"道"的名词动用。而当"道"作名词解释为"道路"的时候,名词动用就应该为"走"。
所以这句话的另一种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照着做的话,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了。
对比前后两种不同的意思就可以知道,这两种解释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二个"道"如何理解。
据我所知,这句话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在通行本里为"道可道,非常道",解释为"道"如果可以照说、照做,就不是寻常的"道"了。这里将"常"理解为"寻常"。
而在帛书本里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有人认为,帛书本更接近老子的原话,而后世将"恒"改为"常"是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照说、照做的话,就不是永恒的"道"了。这里将"恒"理解为永恒而不是寻常。
其实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不要执着于某个固定的规律和道理,如果什么事情都按照某个规律执行,就是着相了。就是说当你明白了一个规律时,应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而非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