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借给别人有什么讲究,把自己的书借给别人好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06 21:37:18

宝子们,俗话说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咱们人呐,天生就有个习惯,老想让自己做的事儿,跟之前的行动、想法保持一致。这本没毛病,可有时候啊,这习惯一上头,咱就容易做出些不太明智的选择。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这个 “承诺一致偏差”,瞅瞅它是咋忽悠咱们,让咱做出那些对自己不咋有利的决定的。

就说古代吧,有个叫张三的读书人,一心想考科举出人头地。他有个同窗李四,家里藏书丰富。张三听说李四有本特别珍贵的古籍,是考科举的绝佳资料,可李四这人有点小气,不太愿意把书借给别人。张三为了能借到书,就经常主动帮李四跑腿办事,还时不时夸赞李四学问高。时间一长,李四被张三的热情和诚意打动,终于把那本珍贵的古籍借给了张三。

书借给别人有什么讲究,把自己的书借给别人好么(1)

张三拿到书后,日夜苦读,用完书后,恭恭敬敬地把书还给李四,还写了封感谢信,把李四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从那以后,李四对张三的态度大变,以前两人关系也就一般般,现在李四经常主动跟张三交流学问,还在其他同窗面前帮张三说好话。你瞧,李四因为之前把书借给了张三,后续的行为就不自觉地想跟借书这个举动保持一致,毕竟他肯定觉得自己不会把珍贵的书借给不靠谱的人呀。这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帮过你一次的人,比你帮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苏格兰有个哲学家叫亚当・斯密,他在《道德情操论》里讲过:“咱们对自己人品咋样的看法,全看对过去做过的事儿咋判断。要是觉得自己哪儿做得不好,心里就不得劲儿,所以咱们老爱故意忽略那些可能让咱觉得自己不行的事儿。”

哪怕有些事儿跟咱真正的利益不太相符,咱还是老想跟之前许下的承诺、持有的想法、说过的话还有做过的事儿保持一致。这其实是证实性偏差的一种表现,咱们很少主动去瞅瞅那些跟自己想法不一样的证据,为啥呢?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心里和别人眼中的好形象呗。

咱这么做,一方面是想让自己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做啥都是对的,另一方面也是想在别人面前显得自己特别有主见,信念坚定。这也不奇怪,社会上普遍都觉得,一个人说话算话、信念坚定是好事儿,哪怕这信念可能不太对。

咱们通常把言行一致和聪明、有能耐、讲道理、老实、沉稳这些优点联系起来。反过来,要是谁被人觉得说话不算话,一会儿一个样,就容易被看成是没脑子、虚伪,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被怀疑脑子有问题。

书借给别人有什么讲究,把自己的书借给别人好么(2)

你看那些竞选的官员,要是立场老是变来变去,就会被人骂 “朝三暮四”,说不定还会因为这个丢了选举。就好比在咱们这儿,要是一个领导在政策上摇摆不定,今天说要大力发展这个产业,明天又推翻重来,老百姓肯定对他不满意,下次选举可能就不投他的票了。但要是哪个公司老板,敢大胆冒险,坚持大家都不看好的想法,最后还真成功了,那可就被当成大英雄。像咱们国内一些互联网创业大佬,当初大家都不看好电商行业,觉得网上卖东西不靠谱,可人家坚持做,最后做出了超大的电商平台,名利双收,成了大家眼中的传奇人物。

不光咱们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儿会影响自己的潜意识,别人对咱们的看法也特别重要。就像有句歌词唱的:“你说我是个天才,那我就努力成为你眼中的天才。” 要是你觉得我有本事,在你眼里,我好像就真变得更有本事了。为啥呢?一部分原因是,你给我贴上 “有本事” 的标签后,看我的眼光都不一样了,老盯着我的优点,缺点就自动忽略了,就为了跟你自己给我的评价保持一致。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里提到,老师要是认定某些学生聪明,这可不只影响老师对学生成绩的看法,更关键的是,老师会给这些学生更多机会。被老师觉得聪明的学生,得到好机会后,发展越来越好,反过来又让他们变得更优秀,这简直就像个自己实现自己的预言。就好比在咱们学校,老师觉得某个学生有潜力,上课就老叫他回答问题,还推荐他参加各种竞赛,这学生得到锻炼后,成绩越来越好,最后真就成了学霸。

而且啊,咱们在自己或者别人身上投入得越多,像花了钱、费了精力或者受了不少苦,就越舍不得放弃,哪怕这事儿最后可能不咋地。就拿组装家具来说,你买了个网红书架,看着好看,可组装的时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零件又多又复杂,好不容易装好了,哪怕这书架其实不太实用,放不了多少东西,你可能还是会觉得这书架特别好,不舍得扔,就因为自己在上面花了太多精力。

心理学家艾伦・泰格在《投入太多,无法放弃》这本书里,讲越南战争的时候也提到类似情况:“战争拖得越久,就越难用可能打赢的理由,来说服大家继续投入。另一方面,战争时间越长,面对那么大的损失,又没啥成果,想不管不顾也越来越难。”

所以啊,“别轻易许下做不到的承诺” 这句话,对咱们来说太重要了。一般来讲,它能保证咱们说的话算数,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除了能在大家面前保持好形象,言行一致还能让咱生活轻松点,啥事儿都更能预料。一直保持习惯,跟之前做的决定保持一致,能省不少脑子,生活里很多事儿都能顺顺当当,不用老费劲想东想西。

不过呢,虽说这些偏差有点好处,但咱们也得好好了解,多留个心眼儿。有时候,太执着于一致,可能就会被忽悠着做出一些,咱们本来觉得对自己不好的选择。这就是有害偏差的可怕之处,最后可能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承诺这东西,危险就危险在它像个滑梯,一旦开始滑,就可能一路滑到底。所以,哪怕一开始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请求,你要是答应了,后面说不定就被完全套住了。

那些想说服咱们的人,可太懂这套路了。在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这本书里,有个二手车销售经理分享了些很直接的销售窍门。经销商都知道承诺的威力,他们明白,要是现在让顾客稍微让让步,后面顾客就更可能完全听他们的。他给其他销售人员出主意说:“把交易的事儿写下来,让顾客签字确认,先把钱收了,掌控住局面。问问顾客,要是价格合适,现在愿不愿意买车,让他们给个准话。”

这种技巧,咱大多数人可能一看就明白咋回事,但还有些更隐蔽的招儿,能让咱们不知不觉就顺着别人的意思来。乔 - 艾伦・德米特里厄斯在这方面就是个高手,她可是业内公认最牛的陪审团遴选顾问。

每次庭审前筛选潜在陪审员的时候,她都会特别巧妙地问个问题:“要是就你一个人觉得我的当事人没罪,你能顶住其他陪审员的压力,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吗?”

那些自尊心强的潜在陪审员,一般都不好意思说 “不能”。一旦陪审员做出这种隐含的承诺,被选上之后,就不太容易被其他陪审员的意见影响了。

像这种看着没啥大不了的问题和请求,很可能就是一个顺从循环的开头。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志愿军对美国战俘用的策略,就是一个关于顺从的经典案例。志愿军在策反美国战俘这事儿上特别有效果,据说,被关在志愿军战俘营的美国士兵,多多少少都跟志愿军有过合作。

这事儿可太让人惊讶了,因为在二战的时候,美国战俘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这就不禁让人好奇,志愿军到底用了啥秘密武器呢?

跟朝鲜士兵不一样,志愿军没虐待战俘,而是用了他们说的 “宽大政策”,其实就是一系列特别巧妙的心理战术。

在这个过程中,志愿军充分利用了 “承诺一致” 这个策略,来让美国战俘听话。一开始,美国士兵可不配合,毕竟他们受过训练,被俘后就只说自己的姓名、军衔和编号。但志愿军特别有耐心。

他们先提一些看着不起眼但经常提的要求,比如让战俘说 “美国也不是啥都好”“在社会主义国家,没人没工作” 这些话。一旦战俘答应了这些小要求,后面的要求就慢慢升级。刚同意美国有不好的地方的人,可能就会被鼓励说说美国具体哪儿不好。然后,他们可能会被要求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在和其他战俘的讨论小组里念出来。志愿军还会说:“毕竟,这是你心里真这么想的,对吧?” 接着,这些念的文章,不光在整个战俘营广播,还会传到其他战俘营,甚至放给驻韩美军听。一下子,这些士兵就发现自己好像成了 “叛徒”。

而且,当士兵们发现这些文章说的,跟自己原来的想法也没啥冲突的时候,甚至会改变自己在心里的形象,让自己跟 “叛徒” 这个新标签一致,这样往往就会让他们跟志愿军有更多合作。所以,很少有美国士兵能完全不参与这种 “合作”,也就不奇怪了。

志愿军对美国士兵用的,从小请求开始,慢慢变成更大请求的办法,也叫 “登门槛效应”。这个效应最早是由两个科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发现的。他们做了个实验,让一个假志愿者去求一些居民,能不能在自家前院草坪上放一块公益广告牌。

为了让居民们清楚广告牌啥样,志愿者还给他们看了张照片,照片里一栋漂亮房子,被一块写着 “小心驾驶” 的大丑广告牌挡得严严实实。不出所料,83% 的居民都拒绝了这个请求。但有一组居民反应完全不一样。

两周前,另一个 “志愿者” 找这组居民,提了个类似但小得多的请求,让他们在窗户上贴个写着 “做个安全驾驶者” 的小标语。这请求太简单了,几乎所有人都答应了。可这个小请求带来的后续影响可太惊人了,这组居民里有 76% 的人,居然同意放那块又大又不合理的广告牌(就是那块大丑广告牌)。

书借给别人有什么讲究,把自己的书借给别人好么(3)

一开始,连研究人员自己都对这结果摸不着头脑,他们又用类似的场景做了几次实验,这效应还是存在。最后,他们琢磨出,实验对象可能因为最开始的行为,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可能是这样,人们对参与或者采取行动的感觉变了。一旦他们答应了一个请求,态度可能就变了,在自己眼里,他们成了那种会答应陌生人请求、会为自己认可的事儿行动、会支持公益的人。”

这就意味着,一旦有人把咱们在心里对自己的形象,往他们想要的方向引导,咱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顺着那些符合新自我认知的一系列请求。所以,哪怕是对最不起眼的请求,咱们都得格外小心。因为这不但可能让咱们后面答应更大的请求,甚至还会让咱们更乐意去做那些跟之前请求关系不大的事儿。

就连对这种偏差门儿清的西奥迪尼,都承认自己怕被 “承诺一致偏差” 影响:“我现在都不太愿意签请愿书了,哪怕是我支持的事儿也不签。因为这么做,不光可能影响我以后的行动,还可能把我的自我形象,变成我不想要的样子。”

另外,一旦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变了,那些想利用这新形象的人,就能捞到各种好处。

你有没有碰到过那种,看着特别划算,结果到手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的交易?你满心欢喜,都准备掏钱或者签字了,结果对方突然说之前算错了。价格一改,这交易就没那么划算了。

这所谓的 “算错了”,很可能不是真的算错,这就是一种叫 “虚报低价” 的套路,销售人员老用这招让顾客听话。西奥迪尼在观察汽车经销商卖车的时候发现了这现象,还在自己学生身上做了测试。

他和同事做了个实验,让两组学生早上 7 点来参加一个关于 “思维过程” 的研究。给第一组学生打电话的时候,直接说研究早上 7 点开始,不出意外,只有 24% 的学生愿意来。

可对另一组学生,研究人员就用了 “虚报低价” 的策略。他们先问学生愿不愿意参加关于思维过程的研究,56% 的学生说愿意。然后,才告诉这些同意参加的学生,研究早上 7 点开始。

这些学生有机会反悔,但没一个人退出。实际上,受之前承诺的影响,这组 “被虚报低价” 的学生里,95% 的人都按承诺,早上 7 点准时到了心理学大楼。

你瞧出这个实验和销售场景的相似之处了吧?

“虚报低价” 的套路一般是这样:先给个特别诱人的条件,让对方做出符合操控者想法的决定。然后,在对方决定了,但交易还没最后定下来的时候,偷偷把原来的优惠撤了(比如涨价、改时间啥的)。

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有好多人愿意买账,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人们老爱给自己的决定找各种理由,哪怕商家把一开始吸引人的东西拿走了,比如低价,他们也不愿意改变决定。哪怕知道了新情况,咱们还是会坚持原来的决定!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顺着来,但这不是关键。这种效应影响可大了,对好多买家、学生或者其他任何咱们想让他们听话的人,都挺管用。

要想不被 “承诺一致偏差” 牵着走,首先得知道有这么个事儿,明白做决定太死板可能带来的坏处。

罗伯特・西奥迪尼给咱们支了两招,帮咱们看看 “承诺一致偏差” 是不是在偷偷影响咱们做决定。第一招是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当咱们感觉别人提的请求,自己压根儿不想做的时候,心里其实会有个小警报。

他就回忆过,有一回,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用上面说的那些套路,给他推销一个他根本不需要的会员服务。他说:“我记得可清楚了,当我结结巴巴答应的时候,我的胃突然一紧。这就是大脑在给我发信号:‘嘿,你被坑了!’可我没办法,因为我之前说的话把自己困住了。那时候要是拒绝她的提议,就得面对两个尴尬的选择:要是说之前面试的时候,夸大了自己的社交需求,所以不买,就显得自己像个骗子;要是不找借口直接拒绝,又显得自己特傻,毕竟谁会拒绝能省 1200 块钱的机会呢?最后,我还是买了那个娱乐套餐,哪怕我知道自己被算计了。就因为想跟之前说过的话保持一致,我掉进坑里了。”

不过,后来他想出了个特好的办法,能在类似情况里优雅脱身。“每次我的内心告诉我,就因为要跟之前被忽悠着做出的承诺保持一致,就得顺着某个请求,让自己当冤大头的时候,我就会把这想法告诉提请求的人。我不会否认言行一致很重要,就是跟他说,盲目一致可太荒唐了。不管对方是觉得不好意思退缩了,还是一脸懵地走了,我都特满意。因为我赢了,想算计我的人没得逞。”

第二招关注的是心里更微妙的感觉,当咱们不太确定一开始的承诺是不是错了的时候,这招特有用。

你就想象一下,你发现自己一开始对某个交易的判断不对,比如说那辆车其实没多便宜,或者那个活动要是得早上 6 点就起床去参加,好像就没那么有意思了。这时候,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特管用:“要是我现在知道了这些情况,回到做决定那会儿,我还会做一样的承诺吗?”

经常问问自己这个问题,答案说不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