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例子,关于处处留心的名人事例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07 19:12:37

□全媒体记者 梁亦慰

记者:一个做到“ 世事洞明” 处处留心的人, 往往容易增长学问,而谈起学问,一般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知识。我们拥有知识,但对待知识的态度不同,也就有了不同层次的区分。黄老师,您能从实用的层次方面分析我们所学的知识吗?

黄吉鸿:知识的实用层次也称为“有用”“功用”的层次,它是知识的第一层次。许多人认为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为求有用的,比如现在的教育容易让学生认为学了知识就是要考试的,要得分数的,他们学习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考试。虽然这没有错,但毕竟有些狭隘。我经常看到一些家长、老师提醒孩子、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候,不要忘记摘录一些好词、好句。其实,词语、句子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作家运用得精准、妥帖罢了。我也经常碰到一些家长询问我孩子书看得多,但作文为何不见提高。他们以为,读课外书就是为了提高习作水平的,就应该像吃西药一样立竿见影,立马生效,这就是功利主义,也是我们认为的知识实用层次。

记者:那么,您能从科学的层次分析一下知识吗?

黄吉鸿:知识科学的层次也可称为“探究”“探索”的层次。用朱光潜先生的例子来说,就是面对一棵古松,我们会思考它的类别、生长地点和时间等,然后加以调查、研究。这一层次重在拥有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一层次“实用层次”好比你拥有一堆金银珠宝,而这一层次就好比你握有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

在科学的层次,学习更加强调方法,包括合理、科学、有效、高效和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在学校教育方面,就是强调学生主动地学,自发、自主地学。

记者:如果我们从审美的层次来看待知识,是什么样的情境?

黄吉鸿:审美的层次也是知识的最高层次。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大,也非常辛苦,但没有十年寒窗苦读,也就没有一朝学业猛进。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辛苦不等于痛苦,要想学知识不痛苦,就涉及到喜爱知识的问题。如同冯友兰先生在讲到为什么要学哲学的时候说过,人类之所以要有哲学,是为了心安理得地活着。此外,易中天先生又加了一句:“人类之所以要有美学,是为了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地活着。”一言蔽之,人既要做一个追求知识的人,又要做一个拥有本领的人,更要成为一个既有智慧又有体验的有趣的人。

我做这个讲座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听众,包括大部分小学生和家长,知识无处不在,学习时刻发生,但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要想全面自由的发展,就不能老想着学了以后有什么用,一切知识的习得都应该和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特别是和自己的心灵成长契合起来。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一切知识都会变得有趣。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