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前两句,朱熹注释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
以朱注“固”为“坚固”“牢固”意。朱熹的解释“重”而“威”是“学固”的条件。没有威严,就无法学习?这里朱熹的逻辑太过跳跃,不知结论如何得出?
孔安国解释不同:“固,蔽也。”如此解释,还是不是很清楚,这里的“弊”就是“弊病”,也就是现在口语中的“毛病”。孔的意思,“学”然后就“不固”,这样,“不重则不威”与“学则不固”是平行的关系。个人感觉,孔安国的解释更好些。
关于“固”,《论语》还有如下几则: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叙尔第七》)
这里的“固”是简陋、鄙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
固:固执己见。顽固的意思。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第十四》)
疾固:疾,恨。固,固执。
“俭则固”的“固”是经济状态,学能不能改善经济状态呢?看看孔门高足颜渊,“在陋巷,箪食瓢饮“,可谓“固”极。颜渊并非不学。所以作为一般的结论,“学则不固”与“俭则固”的“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
“毋固”,“疾固”,“固”都解释为“顽固”;孔子的态度“绝”之、”疾”之,都是否定它。这里“不”也是否定。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固”与“毋固”“疾固”的“固”同意。
“忠信”,《论语》中不知将调了多少次。这里的“忠信”连在一起,是强调个人的品德当如何。有子“”,此为其二。
“主”,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它显然是个动词。查字典,“主”作动词,意思有5个:1. 负责、主持。2. 掌管、统治。3. 赞同(主和、主张)。4. 持守。5. 预示。
除了“预示”的意义外,前四个,都与最后下定决心相关。所以,“主忠信”,当然可以说是“持守”忠信(词典例句刚好就是:“主忠信”),但根本来说,“主”是思考的出发点,或者说原则。所以“主忠信”,就是“以忠信”为原则,也就是自己行为的标准。
“不如己者”,最常见的解释为不如自己。也有人说是“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杨伯峻)第二种解释,有为孔子讳的意思。
第一种解释,“无友不如己者”,如果所有人都如此,那么自己打算交往的,“高过”自己的人,又怎么会和自己交朋友呢?那就只能与自己同一水品的人交往?但反过来说,必“友不如己者”的话,肯定不是一个上进的表现。这样解释“无友不如己者”,包含了交友的功利心,不必讳之,但重要的是,这不是让人上进的意思吗?
“过则勿惮改”,容易理解。关于“过”,《论语》中还有多处提到。所有关于“过”的操作,基本上都是这个态度,只是表示不同而已。
“过则勿惮改”可不容易做到,注意这是孔子为“君子”的标准,责己可矣。若责人如此,那就“不学而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