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示意图
1935年9月27日,中央红军攻下甘肃通渭县榜罗镇,长征即将取得胜利。9月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副排级以上的干部会议。在这场并不受后人广为关注的会议上,*心情很好。会议即将结束时,*朗诵了刚创作不久的七言律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当*朗诵完后,现场很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8.6万多人被迫走上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长征初期,因军事上的指挥错误,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伤亡极其惨重,人数锐减到3万多人。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他根据敌我态势,强烈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北上湘西跟贺龙、萧克所部会合的决定,主张西进贵州。*的主张被中央采纳,遵义会议后党中央成立由*、*、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对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
在*的直接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创造了一个个军事奇迹,他们历尽艰辛,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遵义会议
1935年9月,中央红军进入甘肃境内,在突破了腊子口和渭水封锁线后,于26日傍晚抵达通渭县榜罗镇。在榜罗镇中心学校校长办公室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等人分析讨论了红军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进一步研究了红军最终落脚点问题。
榜罗镇会议提出了创建抗日新阵地的方针,改变了原本准备在接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想法,最终做出红军落脚点放在陕甘根据地的重要决定。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党中央和*在《大公报》等报纸上看到一条重要信息,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已经会师。
《大公报》上明确报道,陕北的延安、保安、延长、安塞等5个县城被红军占领,“这里情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所以,去陕北成为中央红军的目标。
行动前,*向全体红军指战员再次做了思想动员:“同志们,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弟兄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
*的动员讲话振奋人心,现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所有人都看得了长征胜利的希望。9月29日,*、彭德怀等率领第一纵队先行出发,朝着陕北地区进军。很快,陕甘支队抵达六盘山地区。
六盘山位于宁夏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和陕西省西部,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山路曲折,要攀上顶峰,必须经过六重盘道。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六盘山
当然,中央红军要进入陕北根据地则必须翻越这座山。敌人自然不会轻易让红军翻越,国民党调集重兵在六盘山一带设防。除了尾随的敌人外,在六盘山西麓隆德县城还有敌人,东麓和尚铺一带还有东北军的骑兵部队,另外三营、黑城沿线也有敌人驻守。
总之,中央红军要翻越六盘山并不简单,敌人会想办法阻止他们进入陕北。10月5日,中央红军所辖的三个纵队7000余人兵分左右两路,向宁夏西吉县的公易镇、兴隆镇一带前进。
*、张闻天、王稼祥等人跟随一纵队行动,当晚宿营于单家集。10月6日拂晓,因突发敌情,*等人率部离开单家集,经新店子、什子路、杨家磨、黄河湾等地,当晚到达张易堡。
*得到情报,发现青石嘴一带敌军兵力较弱,这是突破敌人封锁的关键所在。当时青石嘴驻守了国民党门炳岳骑兵第十三团的两个连,这些骑兵负责给固原方向的守军运送物资,此时正在休息吃饭。
*获悉后,立即部署战斗:突袭青石嘴,消灭敌人,打开通道。这场战斗红军大获全胜,歼敌200多人,缴获大量物资,包括100多匹战马、步枪、10多辆马车的弹药物资等,这些物资让中央红军组建了第一支“红军骑兵侦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