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核心素养的构建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政治认同
内涵:
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关键点:
1. 国家意识:理解国家象征(国旗、国徽、国歌等)的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 制度自信: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
3. 文化传承: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
实践表现:
学生能主动关注国家发展成就(如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二、道德修养
内涵: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关键点:
1. 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
2. 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助人为乐。
3. 家庭伦理:理解亲情的重要性,主动承担家庭责任。
4.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实践表现:
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如考试不作弊)、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三、法治观念
内涵: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意识,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规范作用,学会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关键点:
1. 法律意识:知晓法律是行为底线,理解违法后果。
2. 宪法权威:了解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如受教育权、劳动权)。
3. 依法维权:学会通过合法途径保护自身权益(如校园欺凌的应对)。
4. 社会规则:遵守校规校纪、交通法规、网络安全法规等。
实践表现:
学生能辨别违法行为(如网络诈骗),主动宣传法律知识(如宪法日主题活动)。
四、健全人格
内涵: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形成独立、自信、坚韧的品格,学会管理情绪和应对挫折。
关键点:
1. 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树立成长型思维。
2. 情绪管理:学会调节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
3. 人际交往: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4. 抗压能力:通过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等途径增强心理韧性。
实践表现:
学生能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在团队合作中展现包容与担当。
五、责任意识
内涵:
强化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关键点:
1. 个人责任:对自己的学业、健康、言行负责。
2. 社会责任:关注公共事务(如环保、公益),参与社会实践。
3. 国家责任: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如维护网络安全),立志报效祖国。
4. 全球责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尊重文化多样性。
实践表现:
学生能参与垃圾分类、社区服务,主动关注国际议题(如气候变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五大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指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知识和法律常识,更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