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与孩子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回望那一路的坎坷、泥泞,内心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脾气比较暴躁,与君子的品行相去甚远,低情商的坏脾气与孩子逐步到来的青春期相遇,摩擦起电,迸发出了火花,但更多的是火焰,灼伤了彼此。
彼时的我总认为孩子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自己则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颐指气使。
逃课、逃学、不完成作业、甚至离家游荡,时有发生;指责、训骂,手脚相加、甚至是冷漠与嫌弃,也经常上演。
关系极度紧张。我也是苦思而不得要领,在压抑中,脾气有时候更加的怪戾。初中这几年,孩子丢失了自我,很多精力都放在了怎么去对抗我之上;而我则因他的表现而忧心忡忡,忧郁而压抑。
本是亲父子,相煎何太急。在这样的境况下,原本聪慧的孩子,学习成绩总是在低处徘徊,以至于中考失利,没有进入高中的大门。
徘徊、忧郁,人生的第一个选择,该何去何从?经历了失败,我和孩子反而都变得格外冷静、理性。他妈妈建议孩子去一所好点的技校,孩子不愿意,他不甘心啊。我提议,去民办高中看看。
我去过泰安,去过曲阜,去过莱芜,也去过新泰。最后一站,是肥城慈明学校。但不知怎的,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或许是校园的建筑非常的典雅古朴,或许是学校的文化氛围格外的清新雅致,又或许是孔子广场的孔子塑像,以及学校所倚重的儒家文化。几经商讨,我们选择的慈明学校,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认为,这个选择是明智的,正确的。
学校经常组织家长课程,我调整好工作计划,驱车一百多里,参加了课程的学习,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收获满满,满载而归。
收获一:明确了家长的责任。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基本的责任就是要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生存条件。很多家长看到这一条都自信满满,不就是养孩子吗,这个谁不会,都认为自己是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家长。真的是这样吗?现实是家长们过于、过度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了。凡事都有一个度,逾越了,就会适得其反,家长感觉是爱,实际上是伤害,往往在尚不富裕的家庭中培养着“富二代”。家长要把握好的度是“最基本”,最基本的生活、生存条件。《诫子书》语“俭以养德”,俭朴节约财物才能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看似小事,其实攸关个人和国家的命运。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假如孩子生活条件过于优越,他就体会不到资源的短缺,生活的艰辛了,也就不会珍惜资源,珍惜父母的劳动所得。当他长大之后,就往往肆意浪费,甚至穷奢极欲。
收获二:注重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动营造家庭良好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谌容发表于《收获》的《人到中年》,客观而真实地展现了中年人的艰难人生和生存困境。我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的压力,重重地压在我们的肩上;再加上孩子的顽劣,往往触我们之怒,这就造成家庭阴云密布,家中所有成员都郁郁寡欢。我们静思这种状况,除了一家人都不快乐,生活的压力不会丝毫减少,反而更加的郁闷、压抑。为什么不换种方式呢,试着乐观一点,豁达一点,积极开朗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趟不过的火焰山。我们的这种正面的良性情绪,会给家庭带来美好的改变,家庭会变得更加和谐,孩子也会阳光自信。这是良好的精神风貌带来的可喜结果。我们还可以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比如,家中悬挂《诫子书》《论语》《弟子规》等名言警句,无论喜欢读书与否,要摆放书橱、书柜、书桌,要有一定的藏书,还应该有一点乐器、体育器材。环境熏陶人,这种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润物细无声的。
收获三: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永不下岗的老师。家长对孩子,既有生育之责;又有培养孩子成人成才之责。这个责任是必须履行的,假如不去履行,就会打个叉号,叉号多了,就变成了打向家长的巴掌;再之后,就不是巴掌了,就变成了刀子等凶器了。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少家长家长认为,孩子既然去了学校,当然就是老师的责任了,和家长就没有关系了。这种想法非常错误,又是非常的危险的。有人这样说过,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促成,按比例分配的话,社会占14%,学校35%,而家长则占51%,家长是最大的*,家长、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我们做家长的,可不能推卸这个责任,否则会自食其果,到时后悔晚矣。
再者,孩子的不少优良品行,是有赖于家长培养的,老师对其作用微乎其微。老师不能保证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品行,良好的品行发端于孩子婴幼儿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都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可以这样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其身正,影子也不会歪;其身不正,祈求影子正,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不可能的事情。
同时,老师也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从小立规矩。我们知道的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几乎都有家规家训,几乎都是优秀的家规家训,其子孙要严格遵守,否则是要动家法的。反观我们一般的家庭,哪有规矩啊,孩子是散养的,自由散漫。缺乏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是肆意妄为。甚至有的家长,不但不给孩子立规矩,还把孩子捧上了天。这样的家教,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习惯吗?
老师也培养不了孩子的读书习惯。我们都知道,成才不成才,关键在阅读。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家长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逐渐产生成效的。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初高中教育,科目繁多,教学进度快,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几乎耗尽了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课堂时间也有限,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知识的分析、讲解,以及习题的训练、巩固,都不一定有充分的时间,因此很难兼顾到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再说,一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培养过程,十几名老师,不同的课程,很难形成一个有序、恒久的培养过程;而家长却能忽略科目特点,制定一个恒久的读书计划,在读书训练的实践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老师不能培养你孩子的兴趣爱好、良好情感,也不能培养你孩子的自信、坚韧、顽强、有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有了兴趣,才会勤奋努力,才会克服一切困难阻碍,才能有成功的*并锲而不舍的努力坚持。情感是一种人格魅力,精神火花和道德力量,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催生长久不衰的动力。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继而自信、坚韧、顽强、有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更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这些非智力因素。在现实的学校教学中,老师注重的是文化课的教学,也就是说老师往往只注重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微乎其微。这是教育评价机制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状况,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观。因此,我们家长就要多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老师给不了孩子长久的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更多的来源了家庭,学校中的幸福感往往是短暂的,也往往是以家庭为依托的。
列举以上情况,再次凸显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决不能缺失家庭的教育,决不能缺失家长的关注。假如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我们漠视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选择了一味赚钱,等孩子长大了,我们赚的钱,不够孩子败家一年的。假如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我们选择了陪伴,虽然少赚了不少钱,但孩子有出息了,他一年赚的钱就能弥补过来的。家长在哪方面付出,就在哪方面有收获。我们都要明白,孩子的成长的这列车是单程票,错过了,也就只能终生遗憾了。
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入行的门槛,也都有绩效考核的。唯有父母这一行,没有培训,没有学习就能匆匆上岗,也没有绩效考核。但我们要始终明白,没有哪一位父母天生就会做父母的,我们要积极地学习,认真地提高,才能引领孩子走出他们的人生辉煌。家长多学习,孩子更进步。我们要始终提醒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勇于承担,与孩子共同成长。
你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