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写作文想要获得高分,需要在审题、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下功夫,以下是具体建议:
一、审题精准:不跑题是高分基础
1. 圈画关键词:仔细阅读题目,标出核心词(如“温暖”“成长”“那一刻”)、限制词(如“我的”“难忘的”“议论文”),明确文体和主题。
2. 发散联想:从题目延伸到生活场景,比如“母爱”可以联想到“雨天送伞”“深夜陪读”等具体事例,避免泛泛而谈。
二、内容扎实:用细节和情感打动人心
1. 选材新颖,拒绝“老套三件套”
◦ 避开烂大街的事例(如“摔倒扶老人”“考试失利后老师鼓励”),选择独特的生活片段:比如奶奶用旧布料缝书包、爸爸在阳台种多肉的坚持、一次尴尬的课堂发言等。
◦ 若题目限定主题(如“坚持”),可从小众角度切入,比如“坚持每天记录天气日记”“练习书法时对‘横折钩’的反复打磨”。
2. 细节描写:让文字“有画面感”
◦ 多用五感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例:“妈妈熬的雪梨汤在砂锅里咕嘟冒泡,水汽漫上她的眼镜,模糊了镜片后的皱纹,却让甜丝丝的梨香钻进我的鼻子。”
◦ 加入动作、心理、环境烘托:
例:“我攥紧演讲稿的手沁出冷汗,讲台前的投影灯在稿纸上投下晃动的光影,像无数只蹦跳的小蚂蚁。”
3. 情感真实:拒绝“假大空”,写“小而深”的感悟
◦ 从具体小事中提炼情感,比如通过“爷爷修旧钟表”感悟“慢下来的时光”,通过“同学借橡皮时的谦让”理解“温暖”。
◦ 避免强行升华主题,用细腻的感受代替口号:
错误:“这件事让我懂得了母爱是伟大的。”
正确:“妈妈鬓角的白发在晨光里闪着银光,原来她的‘无所不能’,不过是把无数个夜晚的疲惫藏进了转身时的微笑。”
三、结构清晰:逻辑顺畅,层次分明
1. 议论文: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 结构:开头引题(用名言/故事/现象)→ 分论点(2-3个,如“勇气是直面困难”“勇气是坚守原则”)→ 论据(事例 道理,避免堆砌)→ 结尾升华。
◦ 论据选择:兼顾经典事例(如司马迁忍辱写《史记》)和时代素材(如航天团队攻克技术难题),体现视野。
2. 记叙文:主线明确,起伏有致
◦ 用时间线/情感线串联事件,加入“冲突”增加张力:比如“准备朗诵比赛时忘词→调整心态→意外获得掌声”。
◦ 开头结尾“点题 留白”:
◦ 开头:用环境描写渲染氛围(“教室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像在小声重复我练习了二十遍的台词”)。
◦ 结尾:用细节收尾,引发回味(“那个记满修改符号的笔记本,至今还躺在我的书架上,偶尔翻开,仿佛能听见当时心跳的声音”)。
四、语言加分:生动、准确、有文采
1. 善用修辞,避免平淡
◦ 比喻、拟人、排比灵活运用:
例:“数学公式在草稿纸上跳着杂乱的舞蹈,我盯着密密麻麻的X和Y,像迷路的人闯进了一片没有出口的森林。”
◦ 避免堆砌辞藻,追求“精准表达”:用“踮着脚走路”代替“蹑手蹑脚”,用“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代替“阳光普照”。
2. 引用名句,增添深度
◦ 结合主题引用课本内诗词(如写“友情”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名言(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论证“平凡中的坚持”)。
◦ 化用歌词、影视台词(如“慢慢来,比较快”可用于“成长需要耐心”的主题)。
3. 句式多变,避免单调
◦ 长短句结合:“铃声响了。我抓起书包冲出门,却在拐角处猛地刹住脚步——原来妈妈正站在走廊尽头,手里捧着我忘带的保温杯。”
◦ 设问、反问引发思考:“为什么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就像那场春雨过后,我才发现窗台的茉莉早已在默默散发清香。”
五、考前准备:积累 练习 修改
1. 建立素材库
◦ 分类记录:人物(家人、朋友、名人)、情感(亲情、友情、成长)、金句(环境描写、哲理句子),用关键词标注适用主题(如“台灯→深夜学习→母爱/坚持”)。
2. 限时训练,强化结构
◦ 每周写1篇提纲(标题、开头、分论点、事例、结尾),40分钟完成600字作文,模拟考场节奏。
3. 反复修改,打磨细节
◦ 写完后通读3遍:第一遍改错别字/病句,第二遍增删细节(如加入环境描写烘托心情),第三遍调整段落顺序,让逻辑更流畅。
六、考场加分技巧
1. 卷面工整:字迹清晰,避免涂黑块,写错字划斜线(“×”)。
2. 控制字数:初中作文一般600-800字,开头结尾不超过200字,中间详略得当。
3. 紧扣题目:每段结尾用1句话点题(如写“温暖”,段尾可加“那一刻,掌心的温度像春日的阳光,融化了我所有的紧张”)。
总之,高分作文的核心是“用真诚的观察记录生活,用清晰的逻辑组织语言”。平时多留意身边小事,多练习细节描写,考试时审题严谨、结构清晰,自然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