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没有明确使用“世界观”这一概念,这并不是否认世界观这一哲学组成部分,也不是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相反,列宁对世界观及其地位是十分重视的。
列宁用“认识论”这一概念来包括世界观的内容,这实际上是扩大了认识论的范围。这可以从他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中看出:
“(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之外存在着的。”
“(2)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
“(3)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
第一个结论实际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第一个原理,即肯定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承认对象是客观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严格讲,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原理。
第二个结论讲的是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个结论是认识的辩证过程,这两个结论才是认识论本身的最基本的原理,展开来就是认识论的两个最主要的部门,所以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讲的认识论是广义的,它包括世界观和狭义的认识论。
世界观也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主要内容。在列宁标明认识论的三章中,有两章处理的都是世界观问题。在第一章中,列宁一方面分析了经验批判主义对现实世界的唯心主义理解,一方面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无论反面的驳斥还是正面的论证,列宁立论的根据都是科学。肯定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当然是认识和认识论的前提,是一切学科的前提。人们不一定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有的人甚至否定这一点,但他们的正常活动无不自发地以此为前提。论证这个观点正是世界观的任务,因此,列宁把它摆到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之首,并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第一章论证这个问题。
经验批判主义夸大人必须通过感觉接触现实世界这一事实,把现实世界等同于感觉、经验,提出“要素论”和“原则同格论”,列宁指出这不仅与科学事实违背,也是与正常人的常识违背的。他向他们提出了两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人是否用头脑思想?列宁在这过程中也论证了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三章中还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系列原理,按照习惯的说法,这些原理一部分属于唯物主义,它们是物质定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空间和时间,后面第五章谈的物质与运动也属于这部分,另一部分属于辩证法,它们是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自由与必然。
由于列宁不是在系统地论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些内容是不完整的,安排也是不严密的,然而确实充分坚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观点,而且作了新的发挥。尽管今天看来,列宁的有些提法仍有可以商榷之处,这些内容仍足以说明世界观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首要地位。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论述的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三项: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真理论和认识基础。
前面已谈到过“三个结论”的世界观内容,但其重点不在此而在认识的本质,即第二个结论,这一章共分六节,前三节主要论证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即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列宁用以证明认识就是反映的主要根据是实践。第四、五节谈论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若干原理亦以实践为根据。第六节再专门谈实践问题。
自西欧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出现以来,主体能不能反映客体在哲学史中一直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在经验主义者看来,主体既然只能通过感觉来获得对对象的认识,那么,主体直接接触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对象本身,因而对对象的认识实际是对感觉的认识,对象本身始终隐藏在感觉的后面,成为不可知的东西。
他们把对象本身叫作自在之物,即不可知之物,把可知的感觉叫作现象;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界限是不可超越的。这就是说,我们人类今天拥有的知识都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显然这种观点是违背科学发展的事实的,也是违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直受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反对。但经验主义者死死咬定感觉这一关,把主体通向客体这道桥梁硬说成隔断主体与客体的墙壁,如何从理论上论证反映论的基本观点一直是一个难题。
时间推移到20世纪初年,俄国的经验批判主义者(当时的经验主义流派之一)仍然在使用这个陈旧的武器来向辩证唯物主义挑战,唱起了自在之物不可知、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界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可超越的老调。
列宁在论战中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的第二个结论针锋相对地指出:“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自在之物不是不可知之物,而是尚未知之物,恩格斯把已知之物称作为我之物。自在之物与为我之物之间的界限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决不是不可超越的。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观点。列宁如何论证这个观点呢?
列宁用三节的篇幅来论证这个观点。其部分篇幅是驳斥俄国经验批判主义者的观点,大部分篇幅是正面论证这个观点。他引证了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的说明和论证,其中特别多的是恩格斯的论述。表面上看,列宁是在用引证来论证,但从实质上看,他是用实践来论证,即用正常人的生活实践和科学家的实验来证明,他之所以引用哲学家的话是因为他们用实践观点来分析和解决认识的本质问题。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的反映论观念是十分鲜明的,但他不了解实践的作用,停留在直观唯物主义水平,对反映论提不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哲学史上第一个打破这个僵局的是马克思。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认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种“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第二年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关于检验真理的著名论断:“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当时马克思正在完成他的思想转变(从空想社会主义向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转变的关键在于找到了实践观点,而真理的实践标准观点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基础性观点,后来恩格斯对它进行了一系列论证,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引证了恩格斯用实践观点论证认识的本质的两大段话。
一段话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其内容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第二方面就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在这里恩格斯就是以实践来反驳反面的观点和论证正面的观点,他说:“对这些以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创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紧接着他还举了从煤焦油中提炼出茜素和哥白尼太阳系学说两个实例来说明。
另一段话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中,其内容是恩格斯在追溯唯物主义史时候谈到了不可知论,又用实践来反驳它,指出:“这种论点,看来的确很难只凭论证予以驳倒。但是人们在论证之前,已经先有了行动。‘起初是行动’。在人类的才智虚构出这个难题以前,人类早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布丁的滋味一尝便知。”紧接着恩格斯对实践如何检验认识作了分析。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不仅以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这两种实践来论证反映论,而且以生活实践来论证反映论。生活实践是每一个人都参加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在自发地用自己的日常穿衣吃饭的生活实践论证了自己的思维是能够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存在状态与变化发展,否则是无法生活下去的。这包括那些不可知论者和坚定的唯心主义者。
恩格斯对日常生活的自发检验功能的发现,是对实践标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恩格斯的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反驳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将置他们于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对自己的理论的强有力的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