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球母亲的演化。图源:Prapass Pulsub / Getty Images
尽管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人类的集体智慧已经揭开了大部分宇宙奥秘的面纱,但事实上我们所掌握的不过是完全理解宇宙所需知识的冰山一角——这种掌控也极其脆弱。并且每隔一段时间,科学界总会涌现出某种新理论,彻底颠覆我们既有的全部认知,指引我们踏上可能蕴含所有未解之谜答案的新征途。这些理论提出的概念往往因其过度抽象或过于超前,难以被当时主流科学界接纳,但随着岁月流转,当更多的实验现象涌现、关键拼图渐次浮现时,即便最离奇的理论也可能被证实始终正确。
本文所列的科学假说虽然还未获得实验上得最终证实,但也未遭到全盘否定。那么,何不让我们脑洞大开,从我们得独到视角来判断,这些颠覆性科学理论中究竟哪一种最具揭示真相的潜力呢?
1. 宇宙碰撞理论(火宇宙理论)
火宇宙理论(Ekpyrotic Universe Theory)在物理学界公认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基础上,为理解宇宙的起源提供了全新视角。其中,“Ekpyrotic”对应希腊词源“ekpyrosis 燃烧”的本意,暗含宇宙在毁灭中重生的哲学意味。该理论认为:宇宙并非起源于奇点的大爆炸,而是两个平行宇宙剧烈碰撞的产物。这场创世撞击产生了"宇宙重置"效应,使新生的宇宙如大爆炸理论所描述般开始膨胀。然而与大爆炸理论不同,该理论预言宇宙终将停止无限膨胀的过程,转而在某一临界值时进入了收缩阶段,最终形成天体物理学家所称的"大坍缩"。坍缩过程中积蓄的动能将引发新一轮的平行宇宙之间的碰撞,宇宙由此再度重置,整个轮回将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图源:pixabay
2. 白洞是否存在
黑洞的存在是如此的出名,以至于每一位接触过科普的、或是对天体物理有所耳闻的人都对其极为强烈的引力感到畏惧。黑洞的质量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它能够将周围一切,甚至是光,都拽入它的牢笼中。但是如果有黑洞的话,宇宙中是否存在白洞呢?理论上来说,科学界认为在宇宙存在优雅的对称性,那么白洞作为黑洞在宇宙的一体两面而理应存在。作为黑洞的完全对立面,白洞理论上不仅不吞噬物质,反而持续喷射物质。然而科学家从未真正观测到白洞(很可能因其仅存于极端假设情境中),因此白洞究竟呈现为黑洞的终端形态、虫洞的特殊结构还是其他未知机制,至今仍无定论。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白洞,并且它在喷涌曾被黑洞吞噬的物质,那么这些物质必须规避与奇点的融合并保持其完整性。由于目前所有已知的黑洞都具备阻碍人类直接观测的屏障——视界,我们目前对被黑洞吞噬的物质的最终命运其实并不明确——人类之所以能推断宇宙中黑洞的位置,完全依赖于它们对周边天体的引力扰动效应。这意味着未来若要证实白洞存在,可能需要重构现有物理定律体系,这无疑将是一场艰巨的认知革命。
图源:pixabay
3. 费米悖论
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与迈克尔·H·哈特(Michael H. Hart)在物理界中率先提出了一个困扰科学界许久的费米悖论,其核心质疑在于:若德雷克方程正确无误,银河系中确实存在数以百万计的智慧生命形态,按常理推论,人类至今理应已从至少某个地外文明处捕捉到某种形式的信号。这一宇宙尺度的认知困境,被学界称为"大沉默"之谜。
多年来,针对费米悖论的诸多奇思妙想也应运而生,试图为"大沉默"之谜提供一个最为合理的诠释。其中,在这些解释中,最为奇趣横生的,并且也是充满想象力的当属该假说——人类或许正栖居于《黑客帝国》式的计算机模拟世界,在无形的全息囚笼中演绎着数字人生。
4. 模拟理论
这是一个更为脑洞大开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侧面增加了人类之于AI的不可替代性。该理论提出:人类或许正栖息于某遥远星系外星文明构筑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中。虽初闻此说犹如科幻迷的狂想,实则诸多顶尖科学家不仅承认模拟理论的可能性,更致力于设计验证实验。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物理学家团队,他们正尝试构建属于人类视角的宇宙程序化模拟场。
而更令人机缘巧合的是,理论物理学家S·詹姆斯·盖茨(S. James Gate)声称在弦论领域取得的突破性发现为模拟理论提供了佐证。盖茨团队构建了一种极度特殊的自对偶线性二进制纠错块码来描述宇宙本质的底层方程,并进一步将其解释为这是深藏在宇宙底层之间类似二进制的计算机代码。在他的理论观点中,量子物理的核心区域竟嵌入了纠错的1与0二进制信息流,恰似《黑客帝国》的经典警示:"尼奥,觉醒吧……矩阵已捕获了你。"
图源:pixabay
5. 宇宙全息投影理论
与脑洞大开以至于难以令人采信的模拟理论完全不同,全息宇宙理论另辟蹊径,指出我们目之所及的浩瀚星空并非精密虚拟程序,而是宇宙的本体的一个全息投影。当我们仰望银河时,那些遥远星体不过是投射在空间尺度上的海市蜃楼。这一理论或可解释为什么当我们将宇宙分解至其基本能量尺度时,其结构会呈现纤薄脆弱的量子态。从人类所知的经典的全息投影技术角度出发,要生成传统全息成像需要两束激光:首束激光要覆盖物体表面,次束激光与反射光波产生干涉;辅以特定光源,这样才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呈现出能够欺骗人眼的立体影像。该理论推测,引力波涟漪的多样形态本质是量子涨落中的光波编码,其作用类似于全息光影的生成机制。如果这种解释会成立的话,人类势必需重构对宇宙的基本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