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
- 字面意思:夜间的水汽(沆)与露水(瀣)混合成雾气。
- 深层含义: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共同做坏事;特指因利益或劣性结成的污浊同盟。
- 情感色彩:(强烈贬义)多用于揭露官场腐败、黑恶势力勾结或学术造假等负面现象。
典故与出处
1. 宋代钱易《南部新书》
- 原文:“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 背景:唐僖宗年间,主考官崔沆录取考生崔瀣,因二人姓名连读谐音“沆瀣”(夜间水汽),被讥讽为“沆瀣一气”,暗指科举舞弊、官官相护。
2. 词义演变
- 原为中性自然现象描写(如《楚辞》中“餐六气而饮沆瀣”指吸食天地精华),后因科举丑闻转为贬义。
现代用法与例句
1. 政治腐败
- 扫黑纪录片揭露:地方保护伞与黑社会沆瀣一气,欺压百姓长达十年。
2. 学术不端
- 期刊主编与抄袭者沆瀣一气,收取版面费助其发表剽窃论文。
3. 商业黑幕
- 网红带货团队与商家沆瀣一气,刷单造假欺骗消费者。
4. 文学讽刺
- 《围城》中李梅亭与高松年沆瀣一气,将三闾大学搅得乌烟瘴气。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 同流合污(主动加入恶行)
- 狼狈为奸(强调合作作恶)
- 蛇鼠一窝(更口语化,含鄙视)
反义词
- 清正廉明(官员品行正直)
- 泾渭分明(界限清晰不混杂)
- 洁身自好(主动远离污浊)
易错点与避坑指南
1. 错别字
- 沆“泄”一气(“瀣”误为“泄”)
- 沆“瀣”一气(正确写法需注意“瀣”右下为“血”非“皿”)
2. 误用场景
- 中性误用:“科研团队沆瀣一气攻克技术难关。”(严重贬义,宜用“通力合作”)
- 正确用例:“药企与医院领导沆瀣一气,抬高抗癌药价牟取暴利。”
文化冷知识
- 科举黑历史:唐代科举“通榜”制度(考前内定名单)催生大量“沆瀣一气”事件,白居易曾因名字谐音“居不易”险遭落榜。
- 西方对照:英文“in cahoots with”(勾结)情感色彩相近,但缺少“沆瀣”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厚度。
相关成语延伸
- 官官相护:侧重官僚体系内部包庇(与“沆瀣一气”常并用)。
- 朋比为奸:强调团伙式作恶(如《三国演义》十常侍乱政)。
- 乌烟瘴气:形容环境被污染(可作“沆瀣一气”的结果描述)。
《红楼梦》的警示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正是“沆瀣一气”的终极写照——利益共同体终将共赴衰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