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典故解读:沆瀣一气。
典出《唐语林·补遗》:唐僖宗干符二年,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科举考试,众多考生中有一位名叫崔瀣的青年才俊,他的授业恩师是当朝赫赫有名的考官崔沆大人。崔瀣凭借扎实的学识与过人的才华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成功登科。
然而由于师生二人姓名中都带有一个"崔"字,且汉语一些二字在古汉语中有相连相依之意,因此引发了一场社会舆论。秦人们戏连道崔流录崔瀣岂不是沆瀣一气,师生联手共谋仕途?此言一出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于是"沆瀣一气"这一成语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原本是对特定事件的一种戏谑描述,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含贬义的成语,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后来泛指臭味相投的人混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