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五届北京青年学术演讲比赛决赛到来之时,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彰显科技界担当,让更多感人的故事、励志的青年走向台前,为青年人才开展跨学科交流、展现前沿科技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搭建平台,科协频道继续推出“科学演讲秀”栏目,展示青年科技工作者风采,让我们一起看看上届决赛选手的精彩表现。
本期“科学演讲秀”带来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史杰中( 北京创造学会推荐 )
的精彩演讲
科技为骨,奔向We来
一秒钟内,全球就有12人正在接受骨科手术。骨折、骨质疏松、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这些常见的骨科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统计,2023年全球骨科市场规模达到610亿美元,而我国的市场规模也高至500亿元。在众多的骨科疾病中,最严重的是大骨量缺损,其医治也是骨科领域公认的难题。
为什么大骨量缺损难以修复?通俗来讲,就是细胞只会游泳,不会飞。正如发生骨折后,医生只需要将骨头接好固定,就能慢慢恢复,这是因为骨头接好后,细胞就可以顺着游过去,进而修复骨组织。而大骨量缺损,中间出现了断层,细胞无法凭空飞过去,当然就无法进行修复。了解原理后,大骨量缺损的修复便不言而喻:在缺损部位填充材料,让细胞游过去。
有了这个思路,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用什么填。目前,一种颠覆性的新技术是填充生物可降解材料,这种材料可以为细胞提供一个暂时的桥梁,让细胞能够游过去修复骨组织。发挥完作用后桥梁又会自行消失,最终效果相当于重新生长出一块新的骨头,完全实现断骨再生。
聚乳酸是使用最多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但聚乳酸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疏水性。细胞是亲水的,因而填充聚乳酸后细胞还是难以游过去。为此,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策略,将一个亲水链段通过化学合成直接引入到聚乳酸中,形成新型乳酸共聚物,从而改善聚乳酸疏水性问题。
想法虽易,但实施起来谈何容易。亲水链段的引入让整个聚合过程都发生了变化,与聚乳酸完全不同。为此,所有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查询文献、筛选亲水链段、探究聚合机理,甚至为了这个反应动手搭建了一套装置。最终经过千百次的尝试,团队成功合成了乳酸共聚物,其性能指标远优于国内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漫漫长征路,这只是第一步。要实现骨修复的应用,还需要把材料加工成和骨缺损部位一样的形状。当前,一种新兴的方法叫增材制造。通过在平台上不断加料、层层堆积,从而实现完全从无到有的材料制备。这,就是3D打印技术。
材料要想放入3D打印机,首先要加工成线卷。这可不是普通的线卷,它的直径误差需要控制在1%以内,而乳酸共聚物加工窗口非常窄,因此控制直径及其困难。为此,团队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试遍了所有仪器,最终才摸索出条件,成功制备了线卷,其直径误差更是达到了0.1%,并最终打印出了骨修复支架。
但在动物实验时,团队发现这种与骨缺损部位一模一样的支架根本填充不进去,除非它小一点。但体积一旦变小,又没有办法牢固地固定。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团队发现,放进冰箱的支架坍缩了,这给了团队启发。他们立即对这个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他们的支架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功能:在4℃下会塌缩,在37℃下又会恢复原状。
利用这个特性,填充前团队先将材料放入冰箱冷却,使其塌缩,之后填充到缺损部位,并滴加37℃的生理盐水,这样塌缩的材料就会很快恢复原状,从而牢固地固定在缺损部位。随着最后一个难题被攻克,材料的骨修复实验很快取得了喜人的结果。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团队的支架植入动物体内后,没有任何毒性,从CT结果看,其乳酸共聚物的骨修复效果远优于进口胶原蛋白和聚乳酸,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作者|史杰中
推介单位| 北京创造学会
编辑排版| 徐艳
审核|潇潇 钱炜 苏苏 贞贞
图片|作者提供
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北京创造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