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化石模型的计算机建模分析蛇类祖先运动方式
03 我国成果不断“上新”
早在1932年,古脊椎所创始人杨钟健就对发现于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第2地点的一件蛇类下颌骨化石进行了报道。2年后,古生物学家卞美年又报道了产自周口店第1和第3地点的多件蛇类脊椎骨。
2024年,古脊椎所研究团队在整理周口店标本时,意外发现了20世纪30年代采自周口店第16地点的蛇化石标本。时隔90年后的新发现,将会讲述蛇类在华北地区演化的更多新故事。
20世纪30年代,杨钟健开启了中国的蛇类研究
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蛇化石,发现于杨钟健命名的“山旺统”地层中。1961年,山东潍坊附近临朐县山旺村的硅藻土矿工发现了蛇化石。化石体长60多厘米,头部没有毒牙,是一种无毒蛇类。杨先生的学生孙艾玲将其命名为“硅藻中新蛇”。
硅藻中新蛇
最近20年,蛇类化石在陕西、安徽等多个化石地点都有发现,其中最亮眼的当属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发现的“临夏沙蚺”。
化石产自甘肃省和政盆地,时代比山旺的化石层年代稍微年轻一些。临夏沙蚺的生活习性与硅藻中新蛇截然不同。
这是因为临夏盆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和生态系统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变迁。喜爱沙地环境的蛇类,从西亚往东迁徙至此。
临夏沙蚺复原图
小小的蛇类化石,其演化历史中蕴含着沧海桑田的变迁。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8个农历蛇年,蛇类的演化正愈加成为多个科研领域关注的热点。
我们期待在乙巳蛇年,能够见证更多关于蛇类的科学发现。
(文中图片均由古脊椎所提供)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责任编辑:宋同舟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