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在深圳打工的第十年,我学会了“自渡”》的自述文章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关注。作者李华(化名)以亲身经历讲述如何通过自我成长走出人生低谷,其传递的“生活万般苦,唯有自己渡”的积极态度,引发数万网友共鸣。
低谷中的觉醒:从流水线工人到技术骨干
34岁的李华来自湖南农村,高中辍学后辗转多地打工。2014年,他进入深圳某电子厂从事流水线工作,月薪不足4000元。生活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疫情导致工厂订单骤减,妻子突发重病,双重压力让他一度陷入抑郁。然而,在心理咨询师建议下,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编程技术,每天坚持4小时在线课程,两年间考取三项职业资格认证。如今,他已成为某科技公司的技术主管,月收入突破2万元。
“自渡”背后:社会支持与个人努力的平衡
李华的故事并非孤例。某公益机构调查显示,近三年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务工人员中,72%表示“主动寻求改变”是突破困境的核心动力。心理学专家王敏指出:“现代人面临的压力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的托底,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是关键。真正的成长始于认清‘救世主只能是自己’的觉醒。”
民间自组织兴起:互助式成长成新风潮
随着“自渡”理念传播,民间涌现出众多互助社群。在广州“萤火虫成长社”,成员通过定期分享技能、交换资源实现共同提升。创始人刘婷表示:“我们不做‘心灵鸡汤’,而是提供方法论支持,最终行动仍需个人完成。”此类组织已在全国20余个城市落地,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
目前,李华正在筹备免费技术培训项目,他说:“苦难不会消失,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自己的摆渡人。”这或许是对“生活万般苦,唯有自己渡”最生动的注解——它既非美化苦难,亦非否定互助,而是强调在认清现实后的主动破局。这种扎根于中国普通人生活中的韧性力量,正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