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活的是心境;生活百态,修的是心态。
智者有言:“心态若为主,万事皆从容。”心境虽非生命全部,却能定义生命的全部模样。
禅机藏于一句:“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欲求无止境,心安何处寻?”
细想确然,朝阳暮雨皆是一日,何不:以加法积攒温情,用减法消解怨怼,持除法宽宥他人,秉乘法倍增感恩。
切记:万般可抛,怒气不可留。当以笑颜相对的日子,莫让泪痕沾襟。
近日得闻两则寓言,闻者皆莞尔释怀,愿与君分享这化解嗔怒的智慧。
01
有人曾问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茬,你从不回应,这是为什么?”
余沉吟片刻答:“天天骂我,说明他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感悟:
别人的挑衅,不必接招
生活中,总有人喜欢无端指责、恶意中伤。若每次都与之争辩,只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消耗。余光中的回应告诉我们:真正强大的人,不会因他人的挑衅而自乱阵脚。
争辩,往往是输赢皆输——赢了争论,输了心情;输了争论,更添愤懑。
无视,才是最高级的反击——你越不在意,对方越无趣;你越从容,对方越狼狈。
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有些人,习惯用攻击别人来刷存在感。而真正有格局的人,不会浪费时间去纠缠。
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与其在口舌上争高下,不如在境界上分高低。
你的生活重心,不该被他人左右——别人骂你,是他的课题;你如何应对,才是你的修行。
02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
毕加索说:“听过鸟叫吗?”
“听过。”
“好听吗?”
“好听。”
“那你听得懂吗?”
感悟:
不是所有事物都需要“被看懂”
艺术如此,人生亦然——有些美,在于感受,而非分析;有些快乐,在于体验,而非解释。
过度追求“被理解”,反而束缚了自己——就像鸟叫不必翻译成人类的语言,你的生活也不必迎合他人的评判标准。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是最累的活法
别人看不懂你,不代表你错了——毕加索的画曾被嘲讽“像小孩涂鸦”,但时间证明了他的伟大。
别人的看法,只是他们的局限,不是你的缺陷——你无需向世界解释自己,因为真正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释。
真正的自由,是摆脱“被认可”的焦虑
如果鸟叫需要人类的批准才能悦耳,那森林该多么寂静?
如果艺术必须符合大众审美,那创新将不复存在。
如果人生必须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那“自我”又在哪里?
你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周瑜,最终却落得被气死的名声;蕙质兰心的林黛玉,却因为时常生气,郁郁寡欢,最终香消玉殒。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常生气的人更容易生病。
当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的时候,最先攻击到的是身体的免疫系统。
7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这是导致出现病症的最大原因之一。
我国中医的古老智慧就曾提出:肾主恐惧、肝储愤怒、肺藏哀伤……
研究表明,导致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情绪排名的前七名依次是:生气、悲伤、恐惧、忧郁、敌意、猜疑,以及季节性失控(如夏季频发争执和摩擦;冬季抑郁患者会比平时多。)
很多时候,我们生气是想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愤怒,但这无形当中也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这又与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什么区别?
林肯说过:
“与其跟狗争辩,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否则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疤。”
胡适先生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感慨道: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
人生在世,难免为琐事所扰。细究起来,这些烦恼多源于执念太深、得失心太重。然而争来争去,终究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
今日你在此事上略胜一筹,明日他或在他处扳回一局。胜负得失,本就如同潮起潮落,循环往复,永无定数。
更何况人生短暂,百年之后,任你生前何等风光,终究要放下一切,与世人无异。既然如此,又何必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无谓的意气之争上?
须知:花因水多而凋零,鱼因食过而亡身,人因气盛而伤己。世间诸多烦恼,追根溯源,皆因心念未平。
诚如毕淑敏所言:真正的快乐不在于事事顺遂,而在于培养处变不惊的从容与坚守本心的勇气。
人的一生里,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世事纷扰。不求万事皆如意,只求内心清静,无憾足矣。
丰子恺在《豁然开朗》里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清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莫生气》的口诀里就唱道: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说到底:百病皆生于气,气顺则百病不生!
最后再教大家一个消气法(分九个层次,逐级提升),生气时不妨看看:
- 倾诉;
- 回避;
- 运动;
- 娱乐;
- 想得开;
- 自己想适合自己的方法;
- 换位思考;
- 放得下;
- 提高境界!
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