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入学时的手忙脚乱,让我意识到填鸭式辅导只会扼*学习主动性。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反复尝试与验证,我终于业高管们用的SMART原则,改造成适合小学生的'成长脚手架':
一、明确具体(Specific)
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磨合,让我意识到目标清晰的重要性。比如说:“学好语文”——这个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太模糊,那么,转化为可执行指令,就可以是:“识字→朗读→组词→仿写”,建立学习要素树状图。
目标任务要转化为行动,则需要将行动具象化,比如说:“行为动词 具体内容 操作方式”。举一个例子,在语文学习中,“多阅读”的行动计划是不够具体的,正确的具像化公式可以是:“每天指读拼音绘本1本(指读要求:右手食指点读,发音清晰)”
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可视化任务卡,比如制作扑克牌大小的任务卡,正面写目标,背面印自查清单(例:数学口算卡背面标注“检查竖式对齐/标进退位符号”)
二、可衡量(Measurable)
也就是定量。比如说“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这个目标是没有办法去度量的。我们在设置目标的时候,可以改为“每周读2本绘本,一个月8本绘本”,在最后统计成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完成的阅读量占目标量的比重来确定是否达标:实际完成量÷目标量×100%(例:月目标8本绘本,完成6本=75%)
三、可实现(Achievable)
一个好的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过高以至于孩子无法实现,也不能过低而缺乏激励作用。例如,对于一个刚入学的孩子,设定每天学习5个新字是合理的,但如果设定每天学习20个新字可能就过于困难。
可以通过完成一个个小目标,逐步积累信心和经验,最终实现大目标。例如,先从识字开始,每天学习5个新字,然后逐步增加朗读和组词的练习。
四、相关性(Relevant)
确定的目标最好能够与其他的目标或者计划相关联。例如,将学习目标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相联系,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如果孩子喜欢动物,可以将语文学习与动物故事相结合,让孩子在阅读动物绘本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
还可以短期学习目标与孩子的长期学习规划相一致,让孩子在实现短期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向长期目标迈进。比如说,孩子的长期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那么在小学阶段就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培养写作兴趣和能力。
如果一个目标与任何事情都没有关联,那可能更像一个苦差,让孩子难以坚持。比如说:“单纯让孩子6个月背3000个单词”。
五、时间性(Time-bound)
也就是时间限制。没有规定完成时限的目标不能称之为目标,比如说每天跳绳……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目标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更像永远的压力,让孩子顿时失去了对跳绳的兴趣。可以改为“坚持一个月,每天跳绳5分钟,挑战一分钟90次”等。
SMART自查清单
□ 目标是否包含具体动作指令
□ 完成度能否用数字量化
□ 预估耗时是否明确
□ 是否与近期学习重点或者生活场景相关
□ 截止时间是否精确到时刻
记住,自主不是放任,而是用科学框架激发内在秩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