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镇的自然风光
海明威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橡树园镇出生、长大。橡树园镇代表了一个节欲的社会:那里没有酒精,亦无种族或宗教混杂现象。橡树园镇没有黑人,犹太人也很少见。小镇反映了海明威即将形成的人格,以及他人为他塑造的人格:他是个好孩子,乖巧听话,常常出入教堂,是教堂唱诗班的一员(不情愿倒是真的);他酷爱读书,继承了橡树园镇的亲英传统,上至莎士比亚,下至狄更斯,他都读过;另外,作为好学生,他还曾被老师选中,于1917年6月13日做毕业演讲。
P is for Paris
海明威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前
晚年的海明威曾通过《流动的盛宴》一书,回忆自己年轻时在巴黎的文艺生活。在巴黎,海明威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写作者,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社交名人。他积极投身于巴黎的文学社交圈,并结交了斯泰因、庞德、菲茨杰拉德等朋友,他们不仅在写作上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同时还为海明威提供了许多的资源。在后来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这个提法就源自海明威与斯泰因的一次谈话。可以说没有巴黎的社交生活,就没有后来让海明威成名的《太阳照常升起》。后面谈到巴黎,海明威曾写道:「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Q is for Quantity
海明威所有的虚构和非虚构作品加起来大概有300多万字,所有作品加起来一共有24部,其中包括11部长篇小说,9篇短篇小说集和4篇非小说。
R is for Revision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用他的话说:「只是为了找到最正确的词。」
S is for Sp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