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作为人生的一大主题,也是人特有的最大焦虑。海明威,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终其一生在他的作品中都与“死亡”做抗争。从他早期的作品尼克系列故事《印第安营地》、《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到后期的作品《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无一例外的都与“死亡”情结搭上了关系。
在这些作品当中,总有一个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硬汉”人物形象,比如《印第安营地》中尼克的父亲,面对印第安妇女的难产展现出的从容不迫,在重压之下总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是一位饱受战争摧残坚强勇敢而又困惑绝望的英雄形象。《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为反法西斯战争,自愿加入西班牙政府军,最终光荣的完成了炸桥任务。
海明威钟情于书写“死亡”,他认为死亡是人们无法逃避、无法超越的最大也是最可怕的真实,它具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力量,在瞬间剥夺了人们的一切权利,撕碎了人们的一切主观想象和盲目乐观。在《死在午后》中,他指出,所有的故事,要深入到一定程度,都以死为结局,要是谁不把这一点向你说明,他便不是一个讲真实故事的人。
因此,“死亡”成了海明威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并对人生的终极意义、归宿以及如何面对“死亡”有着深邃的思考。然而,对于现实中的海明威,选择“死亡”作为书写的主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渊源。
左二 拿着玩具手枪的海明威
曾经有一位文学青年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说,不愉快的童年。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霍妮在分析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认为一个人童年的早期经历对于决定人一生的发展方向,相比成年后期经验更具有影响力。佛洛依德也认为,一个人童年经历过的事情与成年后的行为之间存在着绝对的相关性。那么,在海明威的成长路上,他经历了什么,与他创作中的“死亡”情结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他不但精通医术,还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运动,还是名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喜爱研究大自然,可以说是个涉猎广泛的医生。耳濡目染之下的海明威,也一样的爱好广泛,热爱打猎、钓鱼和大自然,还拓展出了滑雪、拳击、斗牛等其他户外运动。其作品《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就是根据他本人在非洲狩猎时的经历而写成的一部小说。对于钓鱼,《老人与海》已是最好的证明。海明威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并不局限于皮毛,他更喜欢深挖,“内行人知识”是他毕生所求。在捕鱼上,他尽可能的阅读有关书刊,跟当地专家学习窍门,甚至协助研究人员对大西洋物种进行分类。在西班牙第一次目睹了斗牛季后,他撰写了一系列斗牛小品文填充到《在我们的时代里》。而小说《午后之死》更是将西班牙的斗牛文化作了一个全面的解剖,其中不乏斗牛场面的血腥,以及斗牛士在斗牛场上所面临的生死考验。
他的父亲还教他射击,他很早便接触到枪支,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枪支对于海明威是一样重要的武器和精神力量,在他的作品中,枪支也是常客,并成为一种力量的象征。他的父亲最终死于自*,结束生命的武器也是枪。作为医生的父亲,有时也带他一起出诊。他曾亲眼目睹病人的死亡,在尼克系列故事中的尼克,内心世界充满不安和忧虑,对死亡带有强烈的恐惧。在《三声枪响》中,尼克总是莫名的惆怅,浮想联翩,总担心自己有一天会死掉。在《印第安人营地》中的尼克亲眼目睹了一幕惨剧,印第安人老公无法忍受妻子难产的痛苦,外加多重压力而选择了自*。
在父亲的影响之下,海明威爱上了冒险。而他所热爱的这些户外运动,不管是外出狩猎,还是出海捕鱼,都不可避免地多次与死亡擦身而过,受到过死神的捉弄,也感受过死亡的凄冷。作家的经历对于其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体验过,心灵受到过触动,才能以此为素材写出震撼的作品。可以说,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情结,与他个人的早期经历有着重要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