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一则成语典故,今日分享成语
在看之前小编希望读者们能点点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感谢感谢。
高山流水,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列子·汤问》。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成语典故
伯牙抚琴,孤高绝世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琴师,名叫俞伯牙。他琴艺冠绝天下,指尖流淌的音律能令飞鸟驻足,游鱼出听。然而,伯牙心中常感孤独——世人只赞他琴技高超,却无人能懂他琴声中的深意。
这年中秋,伯牙奉楚王之命出使晋国。船行至汉阳江口,恰逢骤雨初歇,皓月当空。他命侍童焚香设案,取出心爱的瑶琴,对着滔滔江水弹奏起来。琴声时而雄浑如山,时而清冽似泉,仿佛将天地间的壮美尽数倾注于弦上。
樵夫驻足,一语道破正当伯牙沉醉于琴音时,忽听岸上有人高声赞叹:“好一曲《高山》!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心头一震,指法未停,转调为潺潺流水之音。那人又叹:“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惊,急忙停弦,命人请那说话者上船。只见一位布衣樵夫立于岸边,背负柴薪,面容清癯却目光炯炯。伯牙拱手问道:“阁下何人?竟能识得我琴中之意?”樵夫还礼道:“在下钟子期,乃山野村夫,略通音律。”
伯牙不信,故意考他:“若我说琴,你能知其意否?”子期从容应答:“愿闻其详。”
伯牙弹,子期听
琴心相印,结为知音伯牙沉吟片刻,指尖轻拨,奏出一段肃*之音。子期闭目倾听,忽而睁眼道:“此音悲壮,似有将军临阵,万马奔腾。”伯牙又转调为幽怨之声,子期叹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可是思乡之情?”
伯牙再难自持,一把拉住子期的手,激动道:“天下之大,竟真有人能懂我的琴!先生真乃我知音也!”二人相视而笑,当即在船中对月畅饮,谈琴论道,直至东方既白。
临别时,伯牙与子期约定:“明年此时,我必再来寻你,共赏琴音!”子期欣然应允。
故地重游,知音已逝一年后,伯牙如约而至,却迟迟不见子期身影。他沿江打听,才知子期已因病离世。伯牙如遭雷击,踉跄奔至子期坟前,抚碑痛哭:“子期一去,世上再无知音!”
他取出瑶琴,在坟前奏了一曲《高山流水》,琴声悲怆,连山中鸟兽都驻足哀鸣。奏罢,伯牙仰天长叹:“知音既逝,琴有何用?”说罢,竟将心爱的瑶琴摔碎于青石之上,从此终身不再抚琴。
千古绝响,知音难觅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很快传遍天下。世人皆叹:“琴音易得,知音难求。”自此,“高山流水”便成为知音知己的代名词,流传千年。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段旷世友情,在汉阳江口筑起“古琴台”,并留下诗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编者的话
“高山流水”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音乐与友情的佳话,更道出了人生最大的遗憾——知音难觅。伯牙与子期的相遇,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璀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知己,不在于身份高低,而在于心灵的共鸣。
时至今日,我们仍用“高山流水”形容珍贵的知音之情,而伯牙绝弦的决绝,也让后人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便是永远。
本期分享就到这里,如果对本期内容有更多想法欢迎留言评论区。喜欢的话记得点个关注不迷路,每日分享有趣的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图片及部分内容取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