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故事梗概,夸父追日主要内容概括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22 21:58:26

《三皇五帝》是一部全景展现中国上古神话的长篇小说。她将中国上古的著名经典神话,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结网,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与蚩尤大战,黄帝黄山炼丹,黄帝与刑天大战,共工与颛顼大战,牛郎织女,五方天帝,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尧舜禅让,鲧窃息壤,大禹治水等糅合在一起,融会成了一部长篇大书。她的完成将填补中国上古神话只有零散片段,而无完整故事的空白。

本书通过作者的精彩演绎,将古代典籍中枯燥晦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生动的故事和活生生的人物,是现代人了解中国上古神话,最通俗易懂的版本。本书通过作者对一个个上古神话的连缀,更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上古先民生活画卷!

《三皇五帝》写作杂记

盘古和女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桩悬案)

《三皇五帝》刚发出来,就有一些网友加我好友提问:女娲不是和伏羲是夫妻吗?怎么和盘古成一对了?

将盘古和女娲设置为一对,是我的创作构思。现在向大家解释一下我的思路。

在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中只有盘古开天,而不是盘古和女娲共同开天辟地。在太初宇宙生成的那个大鸡蛋中,只孕育出盘古一人。女娲是在盘古开天之后才出现的,其功绩是在大地上用泥土造出人类。

但女娲是怎么诞生的呢?中国古代神话中并没有交待,这使女娲的出现成了一个悬案。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就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就是在问:女娲不是仿造自己的形体,用泥土捏成人类的吗?那么女娲自己又是怎么来的呢?不解决这个问题,总使人觉得女娲的出现有些莫名其妙。

另外,人分为男人和女人,二者缺一不可。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初宇宙生成的大鸡蛋中,却只诞生出盘古一个男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对女人来说也是不公正的,是古人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

为了解决女娲诞生的悬案,也为了后面情节的需要,我把女娲也写进了太初宇宙生成的大鸡蛋中。让她和盘古一起从大鸡蛋中诞生,成为天地间最早的男人和女人,并和盘古一起开辟天地。

不过随着《三皇五帝》写作的持续,我阅读的神话资料越来越多,后来我发现这个思路并不是我的独创。民间原来竟然就有盘古兄妹开辟天地的传说,而且在古籍《述异记》中也记载着“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这说明在古代民间就有人认为,男人和女人在天地开创之初是同时出现的。而我的思路,只不过是暗合古人罢了。

大鹏的由来及其他

《三皇五帝》中大鹏的形象,我取材于《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开篇就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接着又说:“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就是南海,大鹏飞到南海去干什么呢?这与《逍遥游》的主题无关,书中没有交待。然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于是我为大鹏添加了带女娲去南海寻找盘古魂魄的故事。

因为古代神话中说南海有一座方圆三百里的大坟,埋葬的是盘古的魂魄。可是盘古开辟整个天地,他的魂魄为什么独独葬在南海呢?古代神话中没有交代,我便把它说成是被大鹏飞行时掀起的旋风吹到南海去了。

古代神话中还说南海中有一个国家叫盘古国,国中的人民都是盘古的子孙,这也很让人费解。盘古开天辟地后,双目化成日月,身躯化成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又是怎么遗留下子孙的呢?

盘古与女娲同时诞生的情节,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情节确定了盘古和女娲的夫妻关系,使女娲造的人顺理成章地成了盘古的子孙。女娲为寻找盘古的魂魄,携儿带女来到南海,并在此繁衍下众多的子孙,当然也就是盘古的子孙,这使盘古国的神话得以圆满的保留。在这里女娲不仅是神,还是一位可敬的母亲,在自己的丈夫去世后,含辛茹苦把儿女抚养成人。这使得女娲人类之母的形象更加突出。

关于华和夏

在中外的古代神话中,都有因一场滔天的洪水,最后只剩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而后来的人类则是由这幸存的一对男女繁衍下来的故事。这使我们不禁猜想:早期的人类是不是真的经历过这么一场灭顶之灾呢?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这幸存的男人和女人是一对兄妹,叫伏羲和女娲,后来的人类就是由这对兄妹结成夫妻后传下来的。

可是女娲作为抟土造人的始祖神,已经在前边出现过了。现在又要让她作为人类的孩子出现,并和人类的男孩儿结成夫妻,于情于理都很难让人接受。

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伏羲的主要功绩是结网和始作八卦,这主要表现的是人类在社会劳动中的发明和创造。如果再让他承担传续人种的职责,这会使伏羲的形象变的芜杂和模糊不清。所以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塑造两个形象来完成传续人种的使命。

于是我将“华夏儿女”这个词中的华和夏塑造成了两个人的形象,由他俩来完成古代神话中伏羲和女娲的使命。而且我把建立巢居的功绩加在夏的身上,把钻木取火的功绩加在华的身上,使他们更像一对为了让儿女过上安宁生活而辛勤奔波的父母。

而华夏本来就是汉民族的称谓,用这两个字做汉民族祖先的称呼,也还是比较恰当的。

河伯和向若

河伯和向若的形象,我取材于《庄子·秋水》。在《秋水》中河伯是无知而自大者的代表,向若则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

向若的形象只在《秋水》中出现过,在其他的神话故事中再没有见过,于是我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出现较早,却又很快消失了的海神形象。且由于情节的需要,把他由一个哲学家改成了一个蛮横而残暴的神。《秋水》中的海神称为“若”或“北海若”,为了和这位哲学家海神作区别,我从“望洋向若而叹曰”这句话中,截取了“向若”两个字,来称呼我塑造的海神。

而河伯除了在《秋水》中外,在其他神话故事中也曾多次出现。不过在这些故事中,河伯总是充当着很不光彩的角色,干着伤害人类的勾当。河伯是掌管黄河的神灵,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古人为什么要把河伯描绘成这副形象呢?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黄河的确哺育了生活在她两岸的华夏儿女,可当她洪水泛滥的时候,也吞噬了无数华夏儿女的生命,这使得华夏儿女对黄河既爱又恨。这种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就是他们既把黄河视为他们的母亲河,却又把掌控黄河的神灵塑造成一个劣迹斑斑的恶神。在《三皇五帝》的写作中,我对河伯将遵循这一塑造原则。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