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喵大小姐
最近看完《读懂孩子的心》一书,对其中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感慨万千,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后如何夸赞他们?”
然后,我想到了一个人,孔融。
小学时,我们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当然,当时的我惊叹于这个小朋友的无私行为,想着向他学习,学会谦让,因为这是一个好的行为。
现在,我却觉得“孔融让梨”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们简单回忆下这个故事。一家人吃梨,父亲让孔融来分,这个四岁的小朋友将最大的梨给了哥哥,好的给了弟弟,自己拿最小的。
孔融上让哥哥,下让弟弟的举动让父亲很是诧异,了解缘由后,孝顺谦让的他也得到了父亲的称赞,这样的事情自然也传了很远,孔融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赞扬。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幼儿成长起来的,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让梨得到了父亲的称赞,得到了身边人的表扬,这种表扬是每个孩子在童年成长过程中都希望获得的。
那么,一个孩子从小就收获了太多的夸赞是否是一件好事情?
答案是否定的。
疫情期间,因为在老家呆的时间久,就知道了一些邻里间的八卦。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邻居家的一个弟弟。
那个男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小时候身边人都夸他“聪明”,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他姐姐大他很多岁,所以他从小姐姐就开始教他玩电脑、学英语、念拼音、学认字……,所以上学开始,他在同年龄阶段的小朋友之间是最出色的。
也因此,他收获了很多赞扬,他的父母,身边的亲戚朋友,无一不对这个孩子给予厚望,觉得他学东西快,真的太聪明了。
但现在,他连高中都没有考上,还是家里花钱复读,他在家也不体谅父母工作的辛苦,花钱大手大脚,他妈妈一提起来他的学习就头疼,也不敢说他,因为一说他,他就说自己不上学了。
他之所以成长成现在这样,是因为他父母的教育方式。
在他小时候每当收获了夸赞时,他的父母会常常以此为荣,还要不断地将他的某个显露聪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人前人后显摆,每当别人提醒他的父母要稍微注意一下别太惯着孩子时,他们不以为然。
父母的态度如此,孩子自然而然受到影响。他自己也常常觉得学校里功课不需要额外努力,经常玩耍。渐渐地成绩开始下降,直到现在降到了谷底,和父母的关系也很差。
过多的夸赞,让这个孩子小时候失去了努力的方向,结果只能自己承担。
那么孔融呢?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还有第二个孔融的故事。
十岁时,孔融跟随父亲到洛阳做客,司隶校尉李膺颇有盛名,去他家的都是有学之士、有名誉或者是亲戚。孔融到门口后,对看门的人讲,我是李膺的亲戚。李膺思前想后自己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亲戚,还是不记得。
于是便让孔融进门,问他与自己家是何种亲戚关系?
孔融答道:“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意思是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身边的宾客都对他的话感到惊奇,不禁有些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但孔融却回了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意思是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