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云报
初冬,三妹送来一小箱红薯,香甜可口,没几天就吃光了,还想吃,就到集市买些,全扔了,原因是红薯焖熟后里面都是黑色。也让我想起了家乡红薯的历历往事。
小时候农村的主食就是玉米和红薯,红薯不好保存,当秋季红薯收上来以后,直到来年春末大约半年时间,家里的主食都是以红薯为主,到了夏天,红薯就保存不住了。
红薯是春天栽种秋天收获,好管理,产量高,家乡的土地又都是半沙质土壤,长出的红薯红皮白瓤儿,顺顺溜溜,干干净净,尤其是放在阳光下晾晒一段时间以后,焖出的红薯会流出棕红色的薯糖,散发出诱人的香甜味儿。红薯出汗儿后就是这样,刚刨出来的红薯虽然新鲜,但没经过晾晒,合成的糖分少,是没有多少甜味儿的。
种植红薯需要先育秧。寒冷的冬天,在生产队的场院里,选一处背风向阳的地方,制作一个育薯秧暖炕,下面能烧火把炕烘热,上面盖上稻草帘子和棉被,炕上铺好厚厚沙土,把秋天选好的个头较小红薯一个挨着一个埋在暖炕的沙土里,每天用喷壶浇水,让暖炕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大约一个多月左右,淡黄色的薯苗破土而出露出嫩芽,继而缓慢生长放叶,绿油油水灵灵秧苗挤满暖炕,蓬蓬勃勃地等待着移栽。
春天,农民忙的第一件田间农事便是栽红薯。清明以后,当天气炸暖还寒但已经没有霜冻时,农民赶着老牛吃力地拉着犁铧,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把平整过的土地翻成一垅一垅的土埂,农民用铁锨把土埂拍结实,然后在土埂上每隔一尺远刨一个小坑,红薯苗就栽在这土埂上的小坑里,接着就是浇水、培土、压实,红薯就算栽好了。当春雨润透田野时,红薯秧开始孽枝伸蔓,农民要到田间把刚刚放叶与红薯比肩成长的野草锄干净,避免其与红薯争抢养分。
夏天,红薯秧把薯地覆盖得严严实实,满眼葱绿。站在田间地头望去,匍匐在大地上的薯秧,把干巴巴的土地变成了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海洋,在微风中摇曳绿浪。薯秧进入疯长季节,还要翻薯秧,把薯秧从地上拉起翻到相反方向,斩断匍匐地上长蔓扎进土里的虚根,以保障红薯的营养和个头。
晚秋是收获红薯季节。社员用镰刀把薯秧贴着薯埂割断,几个人合作把长蔓薯秧卷成长龙放到地头,晒干粉碎后是较好的猪饲料。男劳力用镐刨红薯,熟手能做到一镐一棵,一棵一嘟噜,女劳力把刨出来红薯的土抖落干净,装车运到场院,按工分多少分到每家每户。
当红薯运到家里时,母亲和奶奶坐在红薯堆旁精挑细选,把好的红薯小心翼翼码到一间无人住的空屋里,埋上沙土盖上干草保存起来,剩下有镐伤的和大小不一的红薯不好保存,奶奶每天坐在院子里,用菜刀不厌其烦地把这些不好保存的红薯切成薯片,晒成薯干后,用碾子碾成面粉,可做薯面饽饽。
生产队收完红薯的地里,总有残留没收净的红薯,人们手挎篮筐,肩扛铁锹,走进塇腾腾红薯地拾红薯,每个人都会有理想的收获。我每天都能拾到一篮筐个头很小的红薯,送到生产队漏粉厂,换回一些粉条,母亲用我换回的红薯粉条顿白菜,滑溜筋道,是全家人喜欢的日日主打菜。现在的红薯粉条随处可见,但怎么也吃不出那时人工漏粉的味道了,不知是红薯质量问题还是使用机械漏粉的缘故。
那时天天吃红薯,清肠刮肚,确实是吃腻歪了,我看到红薯就反酸,但没有其它主食,腻歪也得吃,因为靠的是红薯生存。现在粗粮、细粮、米、面、油,进口粮,国产粮、肉、蛋、奶应有尽有,想吃什么你就买什么吧……红薯已经被边缘化了,不再是餐桌上的主食,只是偶尔用来调剂口味的辅食了。
如果你已经吃出“三高”了,脑满肠肥大腹便便,按照医生嘱咐,多吃红薯还是可以帮助消减脂肪的。
(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