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名师褚树荣回忆、行走、言说、感怀的散文结集《若有所思》日前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位特级名师执教40年真实的职业成长经历,一位语文教育专家的独特教育理念。全书分为故园、渔趣、旧物、行走、悦读、言说、别调、怀人、学棣十个专辑,主要包括教育生涯、家乡风物、读书感悟、求索问道、亲友忆旧等内容,真实地展现了褚树荣老师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教育志业中收获的生命感悟。
一个“两栖教师”
“年近耳顺,尚怀赤子之心;混迹城郭,常起故园之思。改开初肇,恰同学少年,难免书生意气;案牍间隙,忆前尘往事,偶尔文心雕龙。专业书写,重章叠句,愧废话已多;人生观照,慨当以慷,叹笔力不逮。游戏笔墨,自娱自乐不忍自弃;怀旧文字,见情见性不怕见笑。古语云:敝帚自珍,褚氏之谓乎?”
这是《若有所思》作者褚树荣的一段自述。这个来自于三门湾畔的宁海人,少年时代流连山海的生活,铺垫了他的人生底色。他在第一部散文集《何处是家园》中写道:
旗门港潮涨潮落,笔架山云卷云舒,杨树坑花开花落。古代文学的场景和诗意只有在乡村才能找到。月半出海,夜晚泊船,自然就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中,田头浓荫,夏日歇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意浑然天成。一朵野花的姿态,一片野草的弧度,一粒野果的颜色,连同海平面上的桅尖,星辉下的波浪,都会唤醒我内心深处的欣喜。在乡村,每一个季节,每一个场景,都是唐人诗境。刘勰曰:“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在自然中获得自在,形成了我的人格倾向,那些田园陌上的诗意,纷纷复活在我的语文课堂中。
经过1978年高考,凭着6%的录取率,他跟那个时代很少一部分幸运儿跻身于大学课堂,从此踏上语文教学与研究之路,一走就是40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还是一个令人憧憬的字眼,每个中文系学生,都做过作家梦。褚树荣老师也不例外,根据他自己的说法,40年来,那颗种子,一直深埋于心田,被时光和世务遗忘,只有到了他的作文课堂里,偶尔苏醒,露出萌芽。因此,他的作文教学,在历届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所教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这跟早年间受教于褚树荣老师的写作训练,不无关系。因为对文字的痴迷和执着,他的专业写作,成果丰硕,出版过课堂研究系列专著10余种,发表教学文章300余篇;他的文学写作,也笔耕不辍,颇具功力,出版过随笔散文集《何处是家园》。这是一个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兼胜的 “两栖教师”。
若有所思
《若有所思》是褚树荣的第二本散文集。全书分成十个专辑:
“故园”系列是少年的家园记忆。褚树荣的故乡依山面海,中间还有河道湿地。他年幼失恃,生活清贫,日子是孤独的。古人说,多识草木少识人,于是,山林、湿地、草木,就成了作者童年极好的博物园。
“渔趣”是最早的自然教育记录吧。众生平等、土著优先的理念,也许就是那时养成的。每一条小鱼都有脾气,每一片海涂都有故事,它们如此亲昵地介入了作者的生活,让作者贫瘠的日子充满悬念和期待。
“旧物”是农耕时代的零星印记。那些黝黑发亮的老物件,浸透着家族几代人的体温和汗水,通过它们,家族史有了载体,农耕文明有了记忆,血缘亲情不至于飘零。
“行走”是离开故乡的足印,也是作者游学过程中的雪泥鸿爪。哲人说,未经观照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作者并不想形而上地“观照”他的生活。只是行走过程中那些富有包孕的片刻,确实凝视过,并从中获得了意义。
“悦读”是作者的读书心得。每当读到同侪的文字集结,作者总是欢欣鼓舞。他以专业之眼去观照,以诚朴之心去阅读,以感性之笔去表达。这些书的作者,都是专业群体中的佼佼者,作者从中读出情怀,读到智慧。
“言说”不是论文,里边都是在特定的场合即席讲话。因为工作岗位的关系,不免要被推到某些讲台说几句。作者讨厌“假大空”的腔调,即使简单的“开场白”,也要尽量兼顾辞气、理性和情感。
“校园”是作者个人职业史的讲述。每一滴水,都可映射出七彩的霓虹。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个人的历史,都是时代的历史。校园里的往事,一头链接着四十年政治、教育、经济的风云变幻,一头链接着前半生情感、生活、职业的悲欢离合。
“学棣”是为学生立此存照。从初中、高中到老年大学,还兼职过大学课堂,作者教得最多的还是高中。人生的意义,并不是看你考进什么名牌大学,掌握多大的权柄,而是你是否对他人有启迪。“学棣”里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高考失利的,但他们有精彩的人生。
“怀人”是集子里最见性情的文字。很多人影响甚至改变着作者的生活轨道和态度。譬如父亲,这么多的人间苦难,都被他宽厚仁慈的胸怀所消解,他的生存哲学让作者深思。这些人的存在和消失,犹如天启,让作者感念到冥冥之中的机缘和真情。
“别调”属于跨界试作了。这类写作也是对认知和语言的挑战。尝试着改变既有的角色,理解不同的领域,体察陌生的场景,努力突破语言的边界。有些场景具备诗的特质,有些时刻富有仪式感,有些纯粹的是经世致用,作者尽量赋予它人文的彩色。
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小诗,也可以描述写作成功的规律——即任何写作都是从模仿起步的。
作者在“后记”里谦虚地称这本散文集为“一朵苔花”。其实,很多优秀的写作者,当初也是从“苔花”变成“牡丹”的,这期间,需要“苔花”努力学习,尽情开放。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散文集,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牡丹”。那些需要提高写作水平的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基本的写作技巧。那些爱好写作的文学苗子,可以观摩如何通过写作,实现自身与世界的链接,从而让写作变成自觉。
褚树荣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40年,参加国家教材编写、省高考命题,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资深评委,宁波市有杰出贡献专家。早年就获浙江省教坛新秀、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如今是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领军人物,最近被评为中小学教师极少能够评上的二级教授。我们相信,广大教师,也可以从《若有所思》中,获得启发——一个教师,怎样在庸常而忙碌的职业生涯中,通过书写自己的故事,深刻地认知自己的职业,并发现自身及生活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