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中花木兰家中至少几口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地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25 18:50:22

学习《木兰辞》时,对于里边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时就有疑问:去从军不是政府给配这些东西吗?怎么还需要自己买?我去保家卫国,还要自带干粮?要是“卷上有爷名”了,但没钱买这些东西怎么办?还能去从军吗?不能穿着素衣就去吧!

木兰辞中花木兰家中至少几口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地点(1)

花木兰从军

去当兵,只需要去一个人,军装,武器等都是国家配给,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在花木兰的时代呢?

首先,要确定《木兰诗》所处的时代背景。

《木兰诗》创作于北朝时期(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而府兵制正式确立于西魏(535-556年),由权臣宇文泰创建。

府兵制,士兵自备武器粮草,平时务农,战时出征。这就是为什么木兰需要自购装备的原因。看木兰诗创作时代,府兵制具体实施时间是和木兰诗背景相吻合的。

该制度核心特点:

兵农合一: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减少国家养兵成本。

自备装备:府兵需自行准备武器、马匹、粮草等,政府不统一配发。

免除赋税:作为回报,府兵家庭可减免税收和劳役。

那么花木兰买这些装备的时候眉头没有皱一下,说明她们家有钱啊!

木兰辞中花木兰家中至少几口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地点(2)

这些装备都是自备的

说到这里,我们分析一下木兰家的经济条件。

除了“惟闻女叹息”这一句有忧愁意味,木兰诗整个基调是欢快的,从购置军备到后来衣锦还乡,没有提到借贷筹款,反而提到她有“东阁门、西阁床,妹妹当窗理云装,她可以对镜贴花黄……”都反映出她家经济条件很好,不排除她家有矿,甚至是当代的“北极鲶鱼”。

但实际上,抛开北极鲶鱼家不说,府兵制下,军户需自备装备,这对普通家庭是沉重负担。

装备成本高:一匹战马的价格相当于数头耕牛,铠甲、武器更是昂贵。

按我们理解,自备军需如此不可理喻,但在当时有其合理性。

当时制度定了府兵制的“义务与权利”

义务:自备装备是府兵的法定责任,违者可能受罚(如罚金、降籍)。

权利:军户可凭军功晋升,甚至跻身贵族阶层(如北周“柱国大将军”制度)。

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不排除有些人趁此走上更高一级阶层,就像花木兰,说她“木兰不用尚书郎”就是说她是可以得到“尚书郎”这个职务的。

花木兰是幸运的。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人因为打仗失去生命,多少家庭因为府兵制家破人亡。从这个有点欢快民歌可以推测,这是在统治阶级倡导下推广出来的。

再说,各人自备装备,有没有规格和标准?当然有的,这里边少不了政府监管与制定标准

装备规格:政府对武器、马匹有明确标准,不合格者需更换。

互助机制:部分地区的军户组成“团伍”,共享装备资源,减轻个体压力。

没钱的军户呢?按照极端情况处理。

借贷或赊购:贫困家庭可向官府、同乡或富户借贷购置装备,战后以军功赏赐偿还。

替代方案:若无马匹,可能充作步兵;若武器简陋,则分配至辅助部队。但此类士兵地位和晋升机会较低。

如果我没有北极鲶鱼的经济条件,也没有她们家的人脉关系,能不能不去从军,我偏不去行不行?

那就变成逃避兵役了:若拒绝出征或装备不达标,全家可能被贬为“贱籍”,甚至处死。

如果逃避兵役,不但自己家受罚,还有连坐制度:北朝实行“五家连坐”,一户逃兵,邻里皆受牵连。

北朝时期的府兵制,延续到唐朝。唐代府兵制规定士兵需自备“弓一、箭三十、胡禄(箭袋)、横刀……”(《新唐书·兵志》),与北朝一脉相承。

安史之乱后,因军户*,府兵制瓦解,转向募兵制。

其实府兵制不光中国有,欧洲中世纪有相应的骑士制度

骑士需自备铠甲、战马,成本相当于20头牛,贫穷贵族常因军备*。

对比木兰,可见自备军需是古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当然,我们要知道,木兰辞有文学加工出来的:诗句的铺陈为艺术渲染,非历史细节复刻。

也可以读出社会隐喻:木兰的“惟闻女叹息,和采购艰辛”暗含对兵役压迫的批判,与孝道精神形成张力。

文章给出的历史启示:古代平民从军是“高风险投资”,军功阶层上升与家庭*并存。

简言之,木兰若真无钱购装备,大概率会借贷或变卖家产;若彻底无力承担,家庭将面临严惩。诗中略去这些细节,意在聚焦木兰的个人英雄主义,而非制度批判。

木兰辞中花木兰家中至少几口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地点(3)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