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丰富多彩,许多词汇源自经典文献或传统文化,体现了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细腻观察和诗意表达。以下是常见年龄称谓及其释义:
---
### **婴幼儿阶段**
1. **襁褓**
- **年龄**:0-1岁
- **释义**:包裹婴儿的布带,代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 **出处**:《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
2. **孩提**
- **年龄**:2-3岁
- **释义**:幼儿开始学步、嬉笑,需成人提抱。
- **出处**:《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
### **童年阶段**
3. **总角**
- **年龄**:8-14岁
- **释义**:儿童将头发扎成两个发髻,形似牛角。
- **出处**:《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兮,未几见兮。”
4. **黄口**
- **年龄**:10岁以下
- **释义**:雏鸟口黄,比喻年幼无知。
-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黄口。”
---
### **少年阶段**
5. **豆蔻**
- **年龄**:女子13-14岁
- **释义**:喻少女青春初绽,如豆蔻花含苞待放。
- **出处**: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 **及笄(jī)**
- **年龄**:女子15岁
- **释义**:女子成年,可盘发插笄(发簪),许嫁。
-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 **志学**
- **年龄**:15岁
- **释义**:男子立志求学的年龄。
-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 **青年阶段**
8. **弱冠**
- **年龄**:男子20岁
- **释义**:行冠礼,戴冠以示成年,体犹未壮,故称“弱”。
- **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9. **二八**
- **年龄**:女子16岁
- **释义**:以“二八”代指青春年华。
- **出处**:李白《江夏行》:“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
### **中年阶段**
10. **而立**
- **年龄**:30岁
- **释义**:立身于世,有所成就。
- **出处**:《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11. **不惑**
- **年龄**:40岁
- **释义**:通达事理,心无迷惘。
- **出处**:《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12. **强仕**
- **年龄**:40岁
- **释义**:男子智力体力强盛,宜出仕为官。
- **出处**:《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
---
### **中老年阶段**
13. **知命(艾服)**
- **年龄**:50岁
- **释义**:知晓天命,发色渐白如艾草。
- **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礼记》:“五十曰艾。”
14. **耳顺(花甲)**
- **年龄**:60岁
- **释义**:听言能辨是非,顺应自然;以天干地支纪年六十年一循环,故称“花甲”。
-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赵牧《对酒》:“手挼六十花甲子。”
---
### **老年阶段**
15. **古稀**
- **年龄**:70岁
- **释义**:人生七十古来稀。
- **出处**: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
16. **耄耋(mào dié)**
- **年龄**:80-90岁
- **释义**:泛指高寿老人。
- **出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17. **期颐**
- **年龄**:100岁
- **释义**:百岁老人需子孙悉心照料。
- **出处**:《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
### **特殊称谓**
- **悬车**:70岁(辞官归隐,悬车致仕)。
- **鲐(tái)背**:90岁(皮肤褶皱如鲐鱼背)。
- **双稀**:140岁(两个“古稀”之年,极言长寿)。
---
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也蕴含了儒家对人生阶段的哲学思考。许多词汇至今仍用于祝寿或文学创作,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语言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