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主要就研究一件事:力和运动的关系。从必修一开始,我们先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后面学习受力分析,包括力的分解和合成以及共点力的平衡等,最后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将力与运动联系在一起。
到了必修2,我们先后学习平抛运动、圆周运动,还有圆周运动的延伸应用:天体。必修二下半册学习功和功率,最后通过动能定理再一次将力与运动联系在一起。
所以将力和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这三个关系,本质上是一样的,你可以理解成它们只是分工不同,我们常称之为力学三大观点。而这都是我们高一这一年里所学的,如果说高中物理是一幢楼,那它们就是这幢楼的承重框架;高中物理是一台话剧,那它们就是舞台,是极其重要的。
同学们会问,那电和磁呢,他们当然也很重要,也更难。但你要知道,静电场学到最后,研究的还是运动,只不过运动物体由小木块、小球换成了带电体,研究最多的是在匀强电场里做类平抛运动。而带电粒子在磁场当中只受洛伦兹力的作用下会做匀速圆周运动。在更后来的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当中,也就是电磁感应现象,力学三大观点更是被用到了极致,以上这些内容在高考当中分值占比达到75%到80%。
再看一下剩下的20%内容,也就是电磁感应的延伸应用:交变电流,还有电路以及光(光学)、波(机械振动机械波)、热(热力学)、原(原子物理)这四个模块,这几部分内容相对独立,但也没有完全脱离原来的框架,比如波、热这两个模块依然会涉及到原来的力学观点。这些模块分值占比较少,但一般比较容易就能拿到,因为它们通常以难度较低的选择题形式进行考察,当然光、波、热也有可能考计算题,但是难度也不会很大,电路更多以实验题形式考察。这就是高中物理的全部内容了。
浅谈高中物理学习在老王的多年教学生涯中,有太多的同学在高一下结束的暑假,来求助:老师,从静电场开始,我就跟不上课,学不会了。其实不然,早在很早之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只不过是不自知。所谓的前面没问题:仅仅是能大概听懂老师所讲,公式能记住但并不明白原理和底层逻辑,感觉物块、小球什么的好像是我认识的东西,加上得过且过的心态,便认为自己学会了。但物理是个需要逻辑推导与自主探索的学科,培养物理思维、科学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同学们长期受益的财富。所有的“一学就会,一做就废”,只有后半句是事实。
物理的难,从来不是难在某一章某一节,而是它的主体内容是浑然天成的,是关联性极强的一个整体,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放在高中物理学习当中是最恰当的。那些在力学基础阶段就建立正确认知范式的学生,不仅能在电磁模块游刃有余,更会在将来面对复杂系统问题时,展现出强大的分析建模能力,你真实搞懂的每个概念公式,都是为高中物理这幢楼添砖加瓦,随意的堆放,最终只能是豆腐渣工程。
老王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高一开学就正确的认识物理这门学科,全方位的快速进入状态,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转变。高中课程学习节奏快,基础不牢,后续的学习会因频繁遇到“未知知识点”而陷入被动,形成“补旧账”与“学新课”的双线作战困境,而且接二连三的挫败感更会让同学们丧失学习兴趣。
最后,祝所有的同学们生活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