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味道
初秋的下午坐在家里,看着白岩松写的书《你幸福吗?》,书中记录了他生活中交友,娱乐,运动的体会感悟,记载了他工作中碰到所有见识、观察、变化以及事物更深层次的思考反思。我进入书中与他一起欢乐、检讨、反思、感动,想起我记忆里的幸福是什么呢?人生走过半程,仔细想想属于我的幸福就是亲人的饭菜------家庭的味道。
我出生于70年代初,中国人食不果腹的日子刚刚过去不久,大人们对粮食的珍爱和爱惜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习惯至今影响到我的孩子,一日家人聚会,妹妹家孩子调到桌子上的饺子用筷子夹几次很轻松的吃下去,我问:“为什么呀?杜一”“妈妈平时掉桌子上的饭粒也是捡起来吃掉。”看着外甥女阳光纯净的眼光,我心里很是感动,只有我和妹妹明白,这是外公小时对我们的教导,脑海里浮现的是小时候在饭桌上吃饭,外公教我们一手扶碗一手拿筷子,不能掉饭粒,掉了要捡起来吃掉。那些飘香的饭菜仿佛就在我眼前,记忆犹新。
外婆家离我们家同在不远的另一个村庄,由于父亲在外工作,母亲一个人根本很难照顾到我们的正常吃饭,当别人家吃饭时,母亲可能刚刚放下锄头回到家,我们已是饥肠辘辘,告诉一声我们到外婆家去了,一路沿着田间小道飞奔,稻禾的清香一路相随,爬上高高的河堤就看见炊烟缭绕的外婆家,外公看见我们来了会拿起渔网去撒网,当外公把鱼网挂在高高的枣树上晾嗮时,一篓小鱼小虾已经被我们送到外婆那里,外婆会把金贵的菜油放一点到锅里,小鱼小虾一会功夫响起滋滋声音,一盘金黄的小鱼小虾冒着香气扑面而来,我们口水直流;舅舅会到池塘踩嫰嫩的莲藕。在翠绿的荷叶下,舅舅会小心用脚慢慢踩,试探出莲藕的位置,一冒头下水,白白的莲藕已经在手,外婆小脚的碎步已经接过洗净,滋啦倒到锅里翻炒,等我们围在饭桌边时,脆脆的白白的藕片,金黄的小鱼,还有外婆拿手的腌菜已经让我迫不及待拿起筷子,摸摸圆圆的肚皮,手牵手准备回家,外婆每人衣兜里放上一个咸鸭蛋,在外婆外公慈爱的注视下一路欢奔,欢乐的笑声在田间回荡。当我上初中时,母亲已经到父亲单位去了。只留我一人在家和奶奶生活,每到星期六我回家时,奶奶一定会把她留很久的一点荤菜拿出来,她已经用盐腌过了切成薄薄的片在锅里小火翻炒后用那香滋滋的油炒那碧绿的青菜,黄瓜等蔬菜,炒好后端上来是那翠绿的青菜、黄瓜颜色翠绿油光,配上奶奶摊的黄脆面饼,在学校一星期都营养充足,用这样的饭菜养育我们是奶奶竭尽所能对我们下一代的疼爱。
我们姊妹长大后各自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大妹做一手绝妙的西红柿煮鱼,3-4斤草鱼买回,把鱼身切片过油锅后鲜能爽口,鱼骨鱼头用油稍煎微黄加生姜、大蒜熬汤,把两个西红柿十字刀破开放在瓦罐中待鱼汤成奶白色时倒入瓦罐中撒上芝麻放火上再熬20分钟,最后撒上绿色的香葱,一家人围坐餐桌上,聊着家长里短、孩子的成长、工作中的心得,每个人吃的酣畅淋漓,老少欢宜。小妹做绝了排骨烧玉米,无论谁吃后都在不绝口。一次出差到武汉很晚,会蕲春已经没车,就在小妹家住宿一晚,饥肠辘辘的我在路灯指引下敲开小妹家门,温馨灯光下小妹做好饭次等着我,一盆黄色玉米烧排骨,油光灿烂、香气扑鼻,和小妹说着出差路上的事情,一盆玉米烧排骨一扫疲惫,让与小妹短暂相聚充满温情。三妹桃桃的厨艺上乘,是绝对大厨级别,厨房十八般技艺样样精通,回孝感时基本都是在她家小主,她叹息父母年迈,免得辛苦做饭招待我,总是派出妹夫接我到她家,每餐都是味蕾享受,麻将娱乐,在她家是吃喝玩乐的惬意。但说来惭愧我厨艺不佳,应付日常三餐勉为其难,只能用我家姊妹中最差一个排名自居,小妹乖巧的女儿在我家小住,对我的豆角炒肉的评价是:“姨妈,你做的豆角炒肉好好吃呀!”弄得我备受鼓舞,每天必定好好做好豆角炒肉。也许多年以后她也会想起这些味道,也就会想起自己的家。
老妈对下面条简直是一绝,每个小孩到外婆家,最想吃的就是外婆的煮面条,杜川对饮食是有追求、有要求的,最是念念不忘的是外婆的面条,冯朗轩到我家每每要吃煮面条,他总会想起奶奶做的面条就是好吃。请教老妈,她说就是简单煮面条呀,在煮面条时要放胡椒,可是我们试着做出来终不及她的味道。老爸做的粉蒸排骨,我可以用狼吞虎咽来形容我的吃相。他把排骨买回洗净,排干净血水,放在盆里拌上生姜、大蒜等调味,腌制3小时,蒸肉粉浸泡1小时,上锅蒸时每一片肉都要裹上米粉,蒸30分钟香味弥漫厨房,冯朗轩吃的放不下饭碗,我嘴里一直不停地说“太好吃啦!爸爸你教会我”老爸仔细教我,我也非常认真地照做,味道没有老爸的那个味道,可能他们做出来的是多年掌握的火候、手法,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爱。我们没有沉淀的技艺,需要时间加以锤炼。
若干年后当他们记得外婆的面条、记得爷爷的粉蒸排骨、记得姨妈的豆角炒肉,他们不会忘记回家的路,不会丢失家里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