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考语文教学中,作文指导往往是难点与重点。许多学生面对作文题时存在畏难情绪、素材匮乏、写作方法欠缺等问题。为帮助学生高效备考,建议采用“三步走”策略,从破解写作障碍、落实提分策略到冲刺阶段巩固,系统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以下是具体教学建议:
一、破解三大难题——扫清学生写作障碍
1. 破解“不想写”困境:运用“意义激发法”
针对学生写作动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结合教材名篇,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价值。例如,在分析《背影》时,可提问:“朱自清为什么要写父亲买橘子的普通场景?这篇文章对读者有何意义?”通过探讨经典文本,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记录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方式。建议设置“写作意义讨论课”,鼓励学生分享生活中值得记录的瞬间,建立写作与生活的情感联结。
2. 解决“没得写”难题:推行“双源采撷法”
指导学生建立“双轨素材积累体系”:
读书笔记库:布置阅读任务时,要求学生摘抄《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革命故事、《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描写等,并标注适用主题(如“奋斗”“成长”)。
生活观察清单:设计“每日三事”记录本,引导学生记录家庭、校园、社会中的小事(如“妈妈早起准备的早餐”“同学互助的暖心瞬间”),并撰写简短感悟。定期开展素材分享会,让学生互相启发。
3. 攻克“不会写”瓶颈:开展“模板仿写法”训练
精选近年中考满分作文,带领学生拆解结构。例如,分析《就这样被打动》中“细节描写 情感升华”的写作模式,组织学生进行片段仿写。建议设计“结构模仿专题课”,通过“范文分析—结构提炼—仿写训练—互评修改”四步骤,帮助学生掌握常见写作框架,降低写作难度。
二、落实四大策略——构建高效写作训练体系
1. 深挖教材资源:开展“课文仿写”专项训练
每周选取1篇课文,聚焦经典段落进行仿写教学。例如,学习《孔乙己》时,指导学生模仿外貌描写刻画身边人物;借鉴《苏州园林》的说明方法,描写校园景物。通过“课文技法迁移练笔”,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身能力。
2. 开掘生活素材:推行“三件小事”日记制度
要求学生每日记录家庭、校园、社会各1件小事,并附上50字感悟,教师定期检查点评。例如,学生记录“奶奶为我织毛衣的场景”,感悟可写“细密的针脚里藏着最温暖的爱”。通过长期积累,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提炼素材的习惯。
3. 提升审美能力:建立“意象积累”专题库
针对学生素材同质化问题,指导学生定向积累诗意意象。例如,组织“自然之美”“人物神态”等主题摘抄,避免“让座”“生病送医”等俗套素材。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改写常见场景(如将“夕阳”写成“天空被染成橘子汽水的颜色,云朵像融化的奶油”),提升文章感染力。
4. 强化修改能力:开展“五式开头结尾”专项训练
系统教授开头结尾的五种高分写法:
引用式:以名言警句开篇(如“‘生活需要仪式感’,这句话让我想起……”);
悬念式:设置疑问引发好奇(如“那天,教室里突然出现一个神秘盒子……”);
画面式:用场景描写营造氛围(如“雨丝敲打着玻璃,在地面晕开深色的花……”);
设问式:通过提问点明主题(如“什么是真正的友谊?那次经历让我明白……”);
排比式:用排比增强气势(如“母爱是深夜的一盏灯,是雨天的一把伞,是失败时的一句鼓励”)。
安排“开头结尾改写课”,让学生尝试同一主题用不同方式呈现,对比效果。
三、冲刺阶段三坚持——夯实基础稳提分
1. 碎片化练笔:每日300字微写作
利用课间、自习等碎片时间,布置即兴练笔任务,如描写早餐的味道、同学的表情。要求学生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教师进行简短点评。通过高频次、小篇幅练习,保持学生写作手感。
2. 变题训练:素材灵活运用专项课
每周设置“一题多写”训练,指导学生将同一素材适配不同题目。例如,“学骑自行车”的素材,可用于《成长》(克服困难)、《光》(父亲陪伴的温暖)、《脚印》(车轮留下的痕迹象征进步)等主题。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审题应变能力。
3. 三问检查法:建立作文自查标准
指导学生完成作文后,对照三个标准检查:
细节是否具体:是否有动作、神态、环境等描写(如将“他很伤心”改为“他低头攥着衣角,肩膀微微发抖”);
情感是否真实:是否融入个人感受,避免空洞抒情;
主题是否明确:文中是否多次点题,结尾是否升华。
建议设计“作文自查表”,让学生养成自我修改的习惯。
中考作文教学需要循序渐进、精准指导。通过以上“三步走”策略,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瓶颈,掌握高分技巧,在考场上发挥最佳水平。教师应注重课堂训练与课后积累结合,鼓励学生多写多改,以扎实的训练迎接中考挑战。相信经过系统备考,学生定能写出立意深刻、表达生动的优秀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