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说的这本书,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读之作,小时候读不出味道,长大后再翻开之时,忽然觉得,好的文字,是要经过岁月沉淀才能读懂的。
这本书写的是高尔基的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
整篇《童年》中所描绘的仿佛是一个悲惨童话。
主人公阿廖沙自幼丧父,母亲出走,从小他就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你很难想象一个孩子每天都在承受着家庭纠纷所带来的痛苦。亲人之间为了芝麻大的小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甚至为此实施暴力,彼此之间如同结了深仇大恨。
这一切都给高尔基的童年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从此挥之不去。
以至于他后来回忆道——
一想到野蛮的俄国生活中这些令人感到压抑的种种劣迹,有时我会反问自己:这种事值得去谈吗?但每次我都满怀信心地对自己回答说:值得!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恶的现实,至今也还没有消亡。这种现实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认识,以便把它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整个痛苦与可耻的生活中连根拔起。
02书中外祖父给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这个人物很可恨。暴打孩子,赶走老婆,晚年分家吝啬到茶叶都锱铢必较,但同时他又那样的“可爱”。
染布事件把阿廖沙暴打一顿后,很多人就直接把他定义为凶残、冲动和专横。事后,外祖父去看望卧床的阿廖沙,亲切而温柔,哄他开心,又掏了许多礼物,解释教育,诉说自己过去的挨苦,表演拉船等等。这样的画面,真的很熟悉,这样的男人,父亲般的爱。
早年的经历让他们容易“恨铁不成钢”而冲动,事后又那样的懊悔,搁下面子,用着一些笨拙的方法去哄孩子。孩子的世界里面,恨和爱又是那样的简单,挨打的时候恨到可以发誓以后再也不理睬。
可是后来: “听着听着,阿廖沙仿佛觉得他好像一朵彩云似的迅速长大,从一个干瘦的小老头一下变成了具有神话般力量的人——他只身一人拽着一条巨大的灰色货船逆流而上。”
时代造就的悲哀不是每个人都能逃得过,但是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自私贪婪也好,喜怒无常也罢,在两个儿子那么丧尽天良的情况下,为了帮助他们,外祖父还冒险去放高利贷,一边捶胸顿足谩骂,一边尽着为人父的责任。
他是自私的,也是个矛盾体。正是因为这种界定的矛盾,才让他的性格变化无常。
03
最让人欢喜的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了,这个慈祥的老人,永远都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她为每一个可爱的人向上帝祈祷,即使她的丈夫对她拳打脚踢,她的儿子中伤她,她也永远原谅他们,甚至无时无刻不在替他们请求上帝的宽恕。
酒馆的女主人向外祖母扔胡萝卜,并且骂了很多不好听的话。这件事把小阿廖沙气坏了,于是阿廖沙在趁酒馆女主人下酒窖的时候,偷偷合上了酒窖的盖子并且上了锁,后来外祖母发现了,立刻踢了阿廖沙一脚,一整天都没理他。
她告诫阿廖沙的那句话,阿廖沙永远记下了。
——“亲爱的,你要记住,不要介入大人的事情!
大人正在接受上帝的考验,他们都学坏了,你没有,你应该按一个孩子的想法去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太复杂了,而小孩子,在该纯粹的年纪就不要沾染了灰尘。
后来的高尔基之所以没有受到那样残酷环境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应该要归于他的外祖母,因为每天相处时间最多的人,是善良的,是有一颗慈悲心的人。
小孩本身是一张白纸,在与家人朝夕相处的过程当中,给他画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
外祖父与外祖母都信奉上帝,有信仰是很好的事情,至少,在难过的时候或者面对是非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判定的标准。
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都不一样,就像外祖父和外祖母,他们的上帝就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一个人对世界满怀善意,一个人对世界充满失望。
当我们不想改变自己内心的时候,上帝没有办法成为我们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