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为什么这里的长城叫做13边呢?其实有一个让当地人深信不疑的传说。在明朝的时候,因为边境局势的关系,大规模修筑长城,当修到这里时在和林格尔这一侧有一座圣山,规模宏大,长得好像一座烽火台,明朝将士就把这座山修筑到长城内侧,可奇怪的是到了晚上圣山就像长了腿,自己就又跑出去到了长城外侧。明朝的将士不信邪,又重新修,再把圣山囊括进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就又要出意外了。晚上山又跑了。就这样周而复始了13遍,明朝的将士也放弃了努力。13遍到13边。一传十十传百就有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如今我们想到这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路盘山,导航到半沟,再从半沟导航到三十二村,大概就可以走到我们眼下的这条长城路。半沟顾名思义,山谷到这里戛然而止,形成了一片山间台地。而三十二村的得名是因为这里是长城进入右玉后的第三十二座敌楼。如今三十二村早已人去楼空,留下几座空房子算是对这里的见证。
这里的长城顺应山势,曲折迂回的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把明长城的风采向我们展示。在汉代的《居延汉简》中,曾经记载汉代长城的主要规制:“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而到了明代,演化成更为完备的长城防御制度。一里一小墩,五里一大墩,十里一寨,二十里一堡。这些军事聚落还要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在城下甚至还要开辟出农田,保证独立驻守的能力。
其实明长城在整个明朝都在修建,大概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1368—1447 洪武初年—正统十二年这一时期,先修筑长城的重要关口,然后修筑边墙。初步形成了明长城防御的雏形。阶段二1448—1566 正统十三年—嘉靖四十三年。这一时期由于蒙古各部落入侵次数和规模不断增加,明政府再次修筑长城,有效的增强防御能力。阶段三1567—1620 隆庆元年—万历四十八年长城沿线军事防御体系完工,我们如今看到的明长城大多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修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