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重温《战将》。
中共军队,战将如云,而旋风将军韩先楚是众多战将中的佼佼者,无师自通,自学成才,而且,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是个成色十足的常胜将军,从这个角度上看,这部电视剧相比较其他高级将领的电视剧有着特殊意义。
韩先楚虽然是个大老粗,但是粗中有细,慧眼识珠,他在红军时期竟然懂得人才的价值,用四门炮换一个国民党的电台专家,这绝对称得上高瞻远瞩了。
纵观整部剧,在相当多的细节上处处体现出韩先楚的睿智,不仅敢说敢干,而且更能够自然流露出高人一等的聪明才智,提升了该剧的可读性,很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
韩先楚在深刻领会上级战略意图方面表现出了高人一等的领悟力,同时具备一下子看穿事物本质的罕见能力,由于他并非全都靠经验,所以常常以野路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事半功倍,这在我军高级将领中,绝对是一种指挥天才。
纵观全剧,韩先楚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足智多谋;在抗日战争中,勇猛顽强;在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在朝鲜战争中,威震敌胆;一代名将,名垂军史。从各个阶段看,解放战争的大小战役把韩先楚演绎得最为精彩。
虽然该电视剧总体上很生动,有声有色。但是,也存在着不小的硬伤。
硬伤1:把敌人描绘得过于愚蠢。直罗镇等许多战役,都是敌方将领,狂妄自大,愚蠢至极,根本不听参谋人员特别明确的建议。杜聿明本来是国民党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在山海关、本溪、四平等战役都有上佳表现。但是在本剧里却一无是处。把敌人弄得如此愚蠢,并不能因此反衬出我军的高明,这样的手法多少有点小儿科。
硬伤2:重大战役事先的战略部署过程过于简单,很难看出其中的智慧含量,特别是每次战役的难点都交代得不够明确。实际上,太多的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都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了过度渲染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而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方面的描述无意中被忽视掉了,这样的处理,使得战争类剧目的内在魅力减色不少。
比如韩先楚的团攻占了石楼,并受到了*的亲自接见并宴请,按理说,毫无疑问这个战役的胜利意义重大,而且胜利来之不易,但是,战役的难度并未充分展现出来。
总体上看,仿佛我军的胜利都像是信手拈来般的容易,这样一来,韩先楚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勇敢,而非睿智,这应该是本剧最大的败笔。究其原因可能在剧本的编写过程中,军事顾问和军迷的参与程度太差所致。
指挥作战,本来就是军事上的艺术,是一种极其另类的运筹帷幄。可是,在挖掘战役前期部署上的笔墨太少,这样处理势必带来简单化,这也是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没有谍战剧、侦破剧等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最根本的原因,而且,论枪战的精彩程度,该剧比较谍战剧相差不止一个层次。
伴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韩先楚也从基层指挥官提拔成为高级指挥员,可是,韩先楚的特质还停留在原先朴素的个人形象层次上,没有成功实现从基层干部到将军的本质蜕变。
*反复强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但是,该剧却看不出韩先楚军事生涯中指挥才华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个过程不清晰,该剧自身价值无形中被浪费掉了。
虽然*、朱总司令、彭老总都对韩先楚的战功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在具体评价上,如果不仅能够在战略上,更在具体战术上通过伟人的口,对韩先楚给以肯定,那么整体效果会更佳。如果这样不合适,还可以通过画外音的方式,对每次战役的成功之处进行简要概括。
比较而言,就战争剧的战术水平,《亮剑》和《雪豹》都超过了《战将》。就具体战役的直觉能力,李云龙也远超剧中的韩先楚。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公开发表的韩先楚将军的事迹资料比较少,这很可能韩先楚上将没有留下个人回忆录有关,其实,就连刘伯承、粟裕都没有留下回忆录,实属遗憾。
相比之下,韩先楚与几个老乡部下之间的三人戏的分量比例太大,随处可见,而且多以聊天斗嘴为主,真的有些喧宾夺主,如果能够更多设计成相互间围绕战略战术问题展开就更好了。虽然跟随韩先楚很长时间了,但这两人的进步有限。
根据可靠情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档案里,韩先楚的档案是最厚的,由此可见美军对他的重视程度之高。比较而言,我们电视剧的剧本的编写,并没有真正反映出韩先楚将军最宝贵的特质,无疑这是个很大的遗憾。
硬伤3:剧情里渲染韩先楚勇猛的场面多,而充分展现他的足智多谋之处却相对少了些。而韩先楚最出众之处就在于他经常能够出奇制胜,而且,许多场合下与其他将领甚至上级的作战意图相违背。智勇双全,才是真正的韩先楚。
硬伤4:以长期的军事对手吴家少爷回忆的口吻来叙述,设计固然有新意,可是,逻辑上完全经不起推敲,很难想象一个信仰截然相反的人怎么可能站在我军的立场上客观描述韩先楚将军呢?
硬伤5:孟营长假死的那场戏特别滑稽,是否有呼吸还不能简单验证么?
总之,一个好题材,一定要在编剧上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