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又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得不到伯乐赏识的可悲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痛惜之情。“祗辱”和“骈死”二词就抒发了他愤懑的感情,同时也写出了对人才选拨机制与用人单位的讽刺。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也道出了很多怀才不遇者的心声。从全篇来看,这一段的目的是提出问题,文中之所以要强调伯乐是唯一的相马者,就是为下文“食马者”的“不知马”两者间的关系营造气氛,造成论述的层层递进。因为只有气氛营造好了,才会形成蓄势待发的论述力量。
在第二层中,韩愈以充足的论据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那就是“食马者”的“不知马”。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与千里马应有的待遇是极其不匹配的。
千里马低配的待遇和生活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这种能力也就无法体现出来。它日行千里的本领连一匹普通的马都比不过,何谈日行千里呢?无数的千里马就这样被埋没了。
文中的写作手法是托物寓意,是韩愈借千里马说出了心中的压抑之情,这其实是韩愈对自己境况的诉说和不满。韩愈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千里马一生的不幸遭遇,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也涵盖了韩愈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重重挑战与阻力。
纵观韩愈的仕宦之旅,是兜兜转转与坎坎坷坷的,但这并没有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影响。韩愈认为:要展示自己的才能,必须要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发挥自己能力、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也就是要有一个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地位,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这样自己的才华、抱负才能才会得到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才能得到体现。
韩愈一次又一次地写自荐信,无非就是希望管理者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不要在乎人才出身,而宰相对韩愈的自荐不予理睬。韩愈没有放弃自荐的机会,这也能看出来韩愈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是很自信,即使一次次被拒绝,他也没有放弃。
所以在遭到拒绝后,他又作了《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的自荐信,将周公求贤若渴的态度与用人单位置之不理的冷漠态度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求职无门的愤慨。
所以韩愈在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将心中所有的压抑之情诉诸笔端。《马说》中就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与境况。
尤其在本文第二层的论述中,他反诘一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声反问是掷地有声的强音、重音、高音。
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也是韩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的强烈不满,“食马者”就是指这些管理阶层的人员,是掌握着人才的前途与命运的人,这一句写出了千里马因喂养不得当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现实。